山行有底急,路转乃尔长。
肩舆憩清荫,屐齿寻幽芳。
突兀见古殿,委蛇度飞梁。
馀红点涧色,新绿浮岩光。
人径出鸟道,僧居俨蜂房。
前山去未了,后骑低可望。
逢人贵同气,偶地忘殊方。
径催文字饮,稍近花草香。
语味写素隐,诗工发深藏。
湛辈欣有得,折杨愧成章。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韵叶观文再赋游灵源桃花二洞之作》是宋代李弥逊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行走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行的急切和漫长,道路的曲折转变。肩舆停靠在清凉的树荫下,作者穿着屐齿在寻找幽香之地。突然看到一座古老的殿宇,曲折的飞梁蜿蜒交错。红花点缀在涧水之中,新绿映照在岩石上。人们走出自己的小径,僧侣们静静地居住在蜂房中。前方的山峰离去的尚未尽头,后方的骑行者低头可望。相遇的人们珍视着共同的气息,偶然的相遇使人忘却了彼此的差异。小径催促着作者继续行走,离花草的香气越来越近。言辞的滋味写出了素雅的隐逸之美,诗歌技巧展示了作者深藏的才情。湛老欣喜地得到了一次收获,杨折的文人则自愧不如。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而自然的描写,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山行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中还流露出对友谊和相遇的珍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才情和审美追求。
历以寅为正,风从艮位来。桃符当壁写,竹户趁钟开。宿雨滋初茁,长年老不材。满庭青柏叶,惆怅独持杯。
磬湖春水夜来生,晓起雷声逗雨声。去马来牛心莫辨,鸬鹚鸂鶒眼俱明。飘零花片有底急,摇曳柳丝如许轻。旬月烟村半风雨,榆钱好为买春晴。
秋日已过半,林无一叶飞。晓岚须阖户,夜冷旋添衣。阴壑桄榔瘦,阳坡荜拨肥。每传邻壤警,行客往来稀。
钱塘门外看新晴,舞蜨游蜂没一星。风挟断云横北巘,烟随飞雨度南屏,苏隄柳树照波绿,吴苑麦苗连地青。邂逅寻诗过岭去,鼓鞞声震浙江亭。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
西山和影浸空江,落木无烟带夕阳。立尽阑干秋思远,风鸦云雁两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