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槔汲水三千丈,顷转轮余一日回。
蓑笠傍城埋井底,皮囊契出滷泉来。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观盐井二首》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关于盐井的景象,通过对盐井的描述,表达了盐的重要性和人们对盐的依赖。
诗词中的"桔槔汲水三千丈,顷转轮余一日回"描绘了一种古老的汲水方式。"桔槔"是一种用来汲水的工具,通过旋转轮子将水提升到地面。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汲水的艰辛和耗时,突显了盐的珍贵和劳动的重要性。
另外两句诗"蓑笠傍城埋井底,皮囊契出滷泉来"描绘了盐井的特殊形态。"蓑笠"是一种雨衣,"皮囊"则是盐井中的一种容器。诗人将盐井比作埋在城市附近的井底,而盐水则以皮囊的方式被取出,给人以一种盐泉涌出的奇特景象。
这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盐井的描绘,诗人传达了盐的珍贵和人们对盐的渴望。盐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物资,不仅用于调味,还是保存食物和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诗人通过描绘盐井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盐的依赖和对劳动的赞美。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古代盐井的景象,传递了盐的珍贵和劳动的重要性。它以简单的形象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盐的渴望和对劳动的敬意,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所必需物品的珍视和对劳动的赞美。
岩岩昭亭山,度岁一再行。吾亲在其下,有路如砥平。风物岁时佳,岂问楚与荆。胡为不得往,使我涕泗横。出身备王官,敢自颓家声。圣皇察庶狱,小大必以情。哀矜且勿喜,死当使之生。念昔栖闽陬,孤童共营营。菽水曾几何,青紫望一经。弟兄亦云幸,假节仍专城。别离乃频有,仆奴
低身锵玉珮,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垂垂瘦萼泫微霜,剪剪纤英锁暗香。金雀钗头金蛱蝶,春风傅得旧宫妆。
残芳不入眼,爱此嘉树秀。青云重欲垂,翠幄远相斗。轻凉迎早夏,繁影乱清昼。兹日更徘徊,聊携一樽酒。
地老天荒尽可花,不同桃李竞繁华。要知鼎鼐调羹味,须问旧时丞相家。
草木日摇落,道路方阻长。丰年米故贱,逆旅钱自荒。暝宿村舍烟,朝行板桥霜。岂不愿息肩,于此增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