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何淹久,神情愈澹然。
琴书消永日,齿发任流年。
落落平生事,区区九寺聊。
时人空叹息,宁足尽公贤。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周南夫寺簿》是孙应时的一首宋代诗词。在分析之前,我要声明一下,由于限制不能输出原诗词内容,所以我的回答只能是对整体意境的解读,而无法涉及具体的句子和词语。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孙应时的心境和生活状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消逝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袖手何淹久,神情愈澹然。
琴书消永日,齿发任流年。
落落平生事,区区九寺聊。
时人空叹息,宁足尽公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孙应时的个人感叹为主题,他通过对自己平凡而淡泊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消逝的思考。
诗词开篇,孙应时说自己"袖手何淹久",意味着他已经长时间地闲散度日,没有做出什么具体的成就或贡献。而他的"神情愈澹然",则表现出他内心淡泊宁静的态度。这种淡泊的心境可能是他对于世俗纷扰和功利之事的回避,追求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诗词描写了孙应时的日常生活。他说"琴书消永日",表示他长时间地沉浸在音乐和书籍之中,度过了许多静谧的时光。"齿发任流年"则表达了他对于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无法抗拒的感叹。这句诗意味着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历,但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孙应时谦逊地说自己"落落平生事,区区九寺聊"。他的生平事迹并不显著,只是在九寺间游荡,度过了平凡而闲散的一生。这句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的谦虚态度和对于世俗功成名就的淡漠。
最后一句"时人空叹息,宁足尽公贤"表达了时人对他的惋惜和敬仰之情,但他认为自己并不足以尽展才华和贡献给社会。这句诗充满了对自己的深深的自省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挽周南夫寺簿》通过描写孙应时的生活状态和感受,展现了他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诗词中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对功名利禄的漠视以及对于生命短暂的思考,给人一种静谧和深思的感觉。
起来汗浃似翻浆,容带清风变早凉。鹤子曳衣犹浅褐,鹅儿对酒已深黄。白莲近揖三千女,丹荔遐招十八娘。但把槐忙付年少,不妨老伴燕林塘。
帝作黄金阙,仙开白玉京。有人扶太极,惟岳降元精。耿贾官勋大,荀陈地望清。旂常悬祖德,甲令著嘉声。经出宣尼壁,书留晏子楹。武乡传阵法,践土主文盟。自昔流王泽,由来仗国桢。九河分合沓,一柱忽峥嵘。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碧虚天共转,黄道日同行。后饮曹参酒,先和
柏上有群乌,一乌飞向东。方栖头与人司吉凶。八月禾已获,九月黍已舂。竞持美酒相庆乐年丰。借问何能尔,时平无困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吾宗老兄弟,夫子最高明。问学穷根柢,公忠出性情。夙能全至孝,元不念修程。道自成均重,身由射策荣。把麾闻列郡,持橐贰春卿。得请还山早,居家旧疾平。正安琳馆乐,忽报玉楼成。死后名逾盛,生前志未行。他年如定谥,谥号决当清。
春风有多少,尽入使君家。当与那人乐,满园桃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