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鸣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辨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错。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是孙应时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靖康建炎时期的动荡局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壮志豪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鸣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辨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错。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靖康建炎时期的国家动乱的关切之情。诗的开篇提到了闻听一些有见识的人对当时局势的言论,显示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接着,诗中出现了“志士日夕心,鸣咽声气吞”的描写,揭示了志士们内心的悲愤和无奈。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表达了时光荏苒,而国家仍未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安定。
同时,诗中提到了君王大经略的梦想天河翻,意味着君王希望能够恢复国家的繁荣和安定。但是在时情习安宴的背后,作者却未能辨别出如何回报国家的恩情,这也暗示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奈与困惑。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修攘有序,以及此事难遽论,表明了作者对于解决国家困局的难度和复杂性的认识。然而,作者仍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思念,希望不要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最后两句“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大义而悲歌的决心和坚定信念。诗意深沉悲壮,通过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局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与期盼。赏析这首诗词,我们能感受到孙应时对国家的深情,以及他对时代动荡的反思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漫道高眠昼掩关,南冈北岭几曾閒。隰桑已作虾蟆眼,山笋蛙窥虎豹斑。一味懒堪医传僻,五穷技不害诗孱。着身何幸山岩裹,多阅人间百险艰。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五两楚云暮,千家淮水秋。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请问山中桂,王孙几度游。
叶尽木无声,天高夜自明。映窗灯半灭,掠野雁孤征。瓦裂人间事,云浮身後名。惟应托长鑱,寂寞送浮生。
莫吹角,吹得梅花片片落。朝吹暮吹吹不了,盘古不知坐成老。童男童女求蓬山,何如此器束之高阁间。金盘擎露仙人掌,何如敕断此声勿用响。不知今日复明日,两鬓常常黑如漆。莫吹角,天寒岁晚情更恶。
湖接两头,苏联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