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刁推官蓼花二首》

莲疏菊未破,野艳独敷荣。
濯水红缨细,铺园步障平。
露寒偏发色,风劲不摧茎。
采掇聊供饵,丹房助气清。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和刁推官蓼花二首》是苏颂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莲疏菊未破,野艳独敷荣。
在花园中,莲花稀疏,菊花还未开放,而野花却独自绽放出鲜艳的光彩。

濯水红缨细,铺园步障平。
清澈的水中浸泡着红色的花絮,像细细的红缨,园中的小路平坦而宽阔。

露寒偏发色,风劲不摧茎。
寒露使花朵颜色更加鲜艳,而强劲的风不会摧毁花茎。

采掇聊供饵,丹房助气清。
我们采摘这些花朵,可以供给香炉的香料,在红色的房间中点燃,使空气清新宜人。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花园中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中的美丽与生机。苏颂以简练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莲花稀疏、野花独自绽放的情景,强调了野花的独特之美。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水中漂浮的红色花絮,以及园中平坦的小路,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细腻之美。同时,通过寒露使花朵颜色更加鲜艳的描绘,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诗人以采摘花朵供给香炉的形象,传达了自然界的丰富之美对人类生活的益处。

这首诗词以简朴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花园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细心观察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传达出一种平和、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好。

  • 《用前韵答弥明圣言二首》

    清昼浑无客敂关,不知春色满溪山。少年侧目云霄上,今日藏身翰墨间。挥麈逢君谈世事,举杯为我变衰颜。归来更倚绳床坐,剩得劳生一日閒。

  • 《恭谢庆成诗十阕》

    士庶重重间绮罗,霁光熏作小春和。御街两行瞻天表,比似前回人更多。

  • 《月》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 《明月篇》

    海贾不爱死,适值骊龙眠。深渊顷刻命,平地千丈川。丈夫岂无志,固为儿女煎。彼美头上粲,它人口中涎。鲛人一滴泪,不肯随漪涟。眼见悬珠人,明月几缺圆。

  • 《次韵邢九思》

    百年鼎鼎杂悲欢,老去初依六祖坛。玄晏不堪长抱病,子真那复更为官。山林未必容身得,颜面何宜与世看。白帝高寻最奇事,共君盟了不应寒。

  • 《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