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合桑林律中宫,试听布鼓亦三通。
相从璧水浮葱白,一别闽山擘荔红。
把钓扁舟将老去,款门多竹未全穷。
若为皂盖能忘我,立尽斜阳车不东。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汪守三以诗来次韵酬之》
中文译文:
音合桑林律中宫,
试听布鼓亦三通。
相从璧水浮葱白,
一别闽山擘荔红。
把钓扁舟将老去,
款门多竹未全穷。
若为皂盖能忘我,
立尽斜阳车不东。
诗意:
这首诗是陈傅良回应汪守三所写诗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一幅宁静而恬淡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自然的思考。诗中以音乐的形式,通过桑林的律音,试听布鼓的三通声,表现了大自然和音乐的和谐共生。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诗中描绘了一对朋友在璧水边相聚,璧水清澈如玉,泛着白色的浪花。然而,他们即将分别,一人去闽山,一人留在这里。离别之际,闽山上的荔枝已经被破开,露出了红艳的果肉,象征着友情的美好与离别的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把钓的老人划着扁舟,渐渐远去,预示着时光的不可逆转和生命的老去。款门中竹子依然繁茂,没有全部被采伐,表达了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存在。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无欲无求之态度。即便是坐在皂盖车上,也能够忘却自我,不受外界干扰。斜阳西下,车不再向东行驶,象征着作者向内心归去,不为外物所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山水和音乐为主题,通过描绘音合桑林和布鼓的声音,展示了大自然和音乐的和谐共生。同时,通过描绘璧水和荔红,表达了友情的美好与离别的无奈。
诗人通过把钓的老人和款门中的竹子,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思考。老人划着扁舟远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然而,款门中的竹子依然茂盛,预示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存在。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无欲无求之态度,即使坐在皂盖车上也能忘却自我。斜阳西下,车不再向东行驶,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归去和超脱。整首诗以宁静、淡泊的情调渲染诗人的心境,表达了对友情、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南北两山骄欲斗。中有涟漪,莫道壶山小。落落情怀临漂渺。驾言来处铃斋悄。行到桃溪花解笑。人面相逢,竞好窥寒照。醉步欹斜西日少。欢声犹唱多情调。
东浙饥难住,西湖远不多。好辞松叶面,来听竹枝歌。水屋花千绕,岩林锦一窠。秋深道途好,老子亦婆娑。
少日峨冠英俊场,课馀觞咏共徜徉。孰知薄宦江湖去,频梦炉亭饼饦香。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觉省他年见一班,老从湖海看春颁。瞻言百里几相及,仰止高山竟莫攀。每事乞公留上策,不才容我着中间。一时公论方当路,愁为丝麻弃蒯营。
春风场里一婵娟,情性脂韦气力绵。外不自持如醉者,中无他兼若羞然。避风皇后身倾靡,承露仙人手覆悬。正恐梅知固相聘,含香自嗅不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