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先几归去来,云何谢令要人催。
子规误认陶为谢,莫怪区区劝又催。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曾丰所作的《罢县解归途中闻子规三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陶令先几归去来,
云何谢令要人催。
子规误认陶为谢,
莫怪区区劝又催。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陶令(陶深)离开县城后,途中听到子规鸟的叫声,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慨。陶令在离开之前曾表示要归来,然而归来的事情为何还需要他人催促呢?子规鸟竟然误认陶令为谢令(谢安),这让陶令感到困惑和无奈。最后,诗人以自己的声音劝告子规鸟,不要再催促陶令归来,因为陶令已经离开了,没有再回来的打算。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陶令的离去和听到子规鸟的叫声,抒发了诗人对人情冷暖和社交关系的思考。陶令离开县城后,别人还需要催促他回来,这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子规鸟误认陶令为谢令,展现了人们对他人的误解和对陌生人的混淆。诗人以自己的声音劝告子规鸟,表达了对陶令的关心和理解,也表达了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的期望。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感受。它通过物象的对比和错位,映照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中的冷漠。同时,通过子规鸟的误解和诗人的劝告,传递了对人与人之间温情和善意的渴望。这首诗词以简洁的形式,点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某些矛盾和真实的人性,给人以深思。
南阳家法是人知,刚被丹霞教坏伊。致使亲生龙凤子,一时翻作鼠黏儿。
灵山名达蓬,香水霭瞻蔔。龙只久覆获,云物翳深谷。拂衣向劫中,神斧断苍玉。至今天人尊,灵迹印金粟。颇闻开士识,飞锡隐岩麓。坐令湖海客,香供走川陆。巍巍虔报地,色相俨金屋。缅想旧巾瓶,犹能慰心目。篮舆访莲社,一笑欣自足。抚事动幽寻,畴能氓宁辱。松炉袅如见,余力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华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间玻璃。随处发光辉。
御气黄花节,临轩紫陌头。早阳生彩仗,霁色入仙楼。献寿皆鹓鹭,瞻天尽冕旒。菊樽过九日,凤历肇千秋。乐奏薰风起,杯酣瑞影收。年年歌舞度,此地庆皇休。
哦诗思远人,欲往无羽翰。焚香闭门睡,睡起香未残。
镜中双鬓已非鸦,身在江湖心在家。道路飘零如柳絮,山川迤逦近梅花。客行有债频沽酒,老怕无眠戒饮茶。昨夜梦归沧海上,钓竿横插雁边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