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八月十日二首》

人生七十今强半,老去光阴已後身。
更欲置身须世外,世间元自不关人。

作者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作品评述

《八月十日二首》是宋代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光阴流逝、人生短暂和追求超脱尘世之情怀。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人生七十今强半,
老去光阴已後身。
更欲置身须世外,
世间元自不关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作者自己已经七十岁的年纪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作者用简练而凝练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自觉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衰老。他认识到人生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意识到离老去已经不远。

在面对光阴的流逝和人生的有限性时,作者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置身于世外,远离尘嚣喧嚣的尘世纷扰。这种对超脱的追求或许是对现实生活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对内心深处纯净和平静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观察。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功成名就,而是在于内心的超脱和追求。世间的喧嚣和纷争对于这种追求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言语,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深深思考,表达了对超脱尘世和内心追求的向往。它给人一种宁静和超然的感觉,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 《生查子》

    城头长短更,水调高低唱。别酒不盈斟,泪洒风烟上。明年二月时,更向城阴望。只有旧歌辞,传作风流样。

  • 《洛阳春吟》

    用尽四时周一岁,唯春能见好花开。十千买酒未为贵,既去红芳岂再来。

  • 《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

    天下一大器,安危系平倾。哲王慎民监,措术如和羹。辛甘或偏长,非可制割烹。五味既可口,君子尝曰平。方今太平君,戒欹如持盈。乞言用龟监,履德均权衡。庶民虽惷愚,一或非所营。视之如己内,涂污千仞坑。是用选贤德,告戒敷至诚。曰虽一人良,万邦咸以贞。尚赖尔庶牧,裨朕

  • 《木兰花慢 中秋》

    又中秋届候,日初沈,夜微凉。对烟障云屏,良朋益友,逸兴何长。飙然玉轮宛转,历茫茫、巨浸跃天网。碾破玻璃万顷,洞明三界十方。宜将。火枣交梨,开清赏,胜飞觞。肆雅志幽怀,遐襟旷迹,百虑俱忘。*思教风始振,感重阳、隐语示回阳。桂树香传十九,致余极味先尝。

  •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