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居白鹿,书洞有遗迹。
为世作星凤,真堪慰泉石。
项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据本集卷四《内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来”推定),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书省正字,五年,爲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书卷八),移通判重庆府。入庆元党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二),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爲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臺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项安世诗,以《宛委别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爲底本。校以清吴长元钞本(简称吴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白鹿洞书堂》是宋代文人项安世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山野居士项安世居住在白鹿洞的书堂,表达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这首诗的译文可以是:
白鹿洞书堂
山中隐士居白鹿,
洞中书香留遗迹。
文采如星凤翔世,
真实可令泉石慰。
这首诗以山野居士的视角展现了他在白鹿洞中的书堂生活。白鹿洞是他避世修身的地方,书香弥漫其中,洞中的遗迹彰显了文化的传承。诗人将自己的文采比作翱翔于世间的星凤,意味着他的才华超凡脱俗。这样的才华和智慧能够真实地感染和激励周围的泉石,显示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这首诗描绘了项安世在自然环境中追求修身养性和文化创造的理想境界。通过山居之地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珍视。他的才华和智慧使得书堂散发出独特的书香,超越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诗人通过对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滋养的理念。
这首诗透露出诗人项安世对于自然与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强烈关注。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智慧和艺术的融入与追求,同时也能体味到他对于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寻。
风透纱窗。叶落银床。夹缬林、吹下严霜。新篘浮蚁,班坐飞觞。有岩中秀,篱中艳,洛中香。金钿放蕊,玉粒争芳。惯年年、来趁清商。不应素节,还有花王。看正封诗,龟年调,太真狂。
莘渭当时已误来,商山芝老更堪哀。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
左右香童不识君,担簦访我领鸥群。山僧待客无俗物,唯有窗前片碧云。
沉水龙涎彻夜焚,桂宫芝馆结祥云。坛前才布诸天位,苑外先催学士文。
往岁游西谒李长,陇云秦树胜风光。分题红叶蛮牋腻,对举流霞彩袖香。宴洽翠娥连象榻,夜寒娇凤泥银黄。未知早晚重携手,惆怅而今鬓已苍。
竹杖芒鞋晚步迟,为贪山水有清晖。栖鸦已带残阳去,牧竖遥穿薄霭归。可保禅身终放浪,从教尘世名脂韦。閒中自有无穷乐,敢道麻衣胜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