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晚雨暗回塘,远树依微不辨行。
人物渐稀疏磬断,绿薄丛底宿鸳鸯。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爲祕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爲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干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干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闲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六卷。
诗词:《白马寺晚泊》
蒙蒙晚雨暗回塘,
远树依微不辨行。
人物渐稀疏磬断,
绿薄丛底宿鸳鸯。
中文译文:
淅淅沥沥的晚雨,使回塘处显得模糊不清,
远处的树影微微依稀,看不清它们的行进方向。
人物渐渐稀少,只有断断续续的磬声,
在稀疏的绿色丛林底下,有一对宿在那里的鸳鸯。
诗意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白马寺晚上泊船的景象。作者秦观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雨夜中的一片模糊和隐约。晚雨滴落在回塘之中,形成了蒙蒙之景,远处的树影也因雨雾而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辨别它们的行进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逐渐稀疏,只有偶尔传来的磬声,更加凸显了夜晚的寂静和孤寂。而在绿色丛林的底部,有一对宿在那里的鸳鸯,它们成为整个景象中唯一的生动存在。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将夜晚的气息和景象描绘得十分细腻而含蓄。通过雨夜的模糊和人物的稀疏,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独和寂寞之感,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下,通过描绘底部宿鸳鸯的形象,传递了一丝温暖和生机。
这首诗词展现了秦观独特的意境表达方式,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夜晚的景象和情感,给人以深沉而又静谧的感受,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孤寂。
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
两两鸣鸠语画檐,雨余芳草欲生烟。翁头酒熟常留客,象外诗成颇类仙。扬子有才犹执戟,渊明无事合归田。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醉眠。
沙暖花香弄午晴,苦撩诗思浩难禁。偷閒不办追年少,只有春风会此心。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玉女乘鸾下绛霄,梨云漠漠带香飘。帘开淡月香初发,雪满柔条暖未销。花下洗妆时载酒,亭前度曲夜吹箫。主人爱客情怀好,折简频烦远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