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门人迹已空,后生久矣失遗风。
圣贤立教无今古,时有污隆道不穷。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王柏
译文:
多少门人迹已空,
后生久矣失遗风。
圣贤立教无今古,
时有污隆道不穷。
诗意:
这首诗是对拜谒二先生墓时的感慨之作。诗人王柏凝望着先生的墓地,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看到多少门人的足迹已经消失,他们的声名已经消散于历史之中。后来的一代人已经久远地失去了先生的遗风和教诲。诗人认为圣贤的教诲并不限于过去或现在,它超越了时间的界限。然而,时代中也不乏一些污浊的风气和道德败坏的现象,这种道不尽的境况一直存在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拜谒先生墓地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道德风尚的担忧。诗中的"多少门人迹已空"表达了时光流转中人们的消逝,历史的变迁使得先生的教诲逐渐被遗忘。"后生久矣失遗风"则表达了后人已经久远地失去了先贤的精神风范和影响。诗人认为圣贤的教诲是超越时间的,不分今古,但他也意识到时代中存在着道德败坏的现象,这种污浊的风气似乎无穷无尽。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先贤的尊敬和对时代风气的反思。诗人王柏以深邃的思考和对历史演变的洞察力,反映了他对道德价值的关注和对社会变迁的忧虑。这首诗在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余,也呈现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于历史传承、道德观念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晓对山翁坐破窗,地炉拨火两相忘。茅柴酒与人情好,萝卜羹和野味长。外面干戈何日定,前头尺寸逐时量。而今难说山居稳,飞马穷搜过虎狼。
既将茅覆檐,复有松为盖。五里入山时,憩此得寒籁。曾无康乐游,但见云衲会。
天鸡催日界窗横,蹑屐看花兴便成。正尔飞霞舒彩佩,尽渠宿雨结珠缨。飘零未带溪边笛,缥缈如临海上城。身世长吟谁会得,华祠梅市总逃名。
风流九霞客,名在五云乡。十年出入华禁,簪橐奉君王。黄伞西清日转,宝月红鸾影里,长近赭袍光。彩笔赓歌处,殿阁有余凉。跨秋风,凌宝鼎,笑芝房。人间争识奇贵,妙贴焕名章。莫羡碧幢金印,换取玉堂清琐,翰墨看淋浪。岁岁宫壶酒,雨露带天香。
登临胜践负幽期,山色溪光日益奇。那得赐茱来北阙,漫从采菊向东篱。升虚楚望犹能赋,振履商讴只自悲。可是閒居爱重九,尉仙落笔有新诗。
画舸白苹洲,如归故里。老幼欢迎僮婢喜。较量心事,岁岁春风弧矢。今年称寿处,尤欢美。嫁得黔娄,白乐天《代内子寄兄嫂》诗云:“嫁得黔娄为妹婿。”苦耽书史。文字流传曾贵纸。便同黼黻,何似实头龟紫。天公闻此语,应怜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