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
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
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
刘禹锡,博通子史百家,精于医,有《传信方》二卷(《宋史·艺文志》六),已佚。事见《过庭录》。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苏州刺史例能诗,
西掖今来替左司。
二八城门开道路,
五千兵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
骑过虹桥剑戟随。
若共吴王斗百草,
不如应是欠西施。
诗意:
这首诗是刘禹锡致曹长的回信,曹长寄来了一首新诗,描述了游宴的盛况。刘禹锡在回信中以戏谑的方式回应曹长的诗,表达了对苏州的赞美和对吴王的嘲讽。
赏析:
这首诗以苏州刺史为背景,描绘了苏州城内游宴的盛况。"苏州刺史例能诗"意味着苏州刺史通常都擅长作诗,说明苏州文化繁荣。"西掖今来替左司"指的是西掖宴会现在取代了左司宴会,显示了时代的变迁。
"二八城门开道路"描述了城门敞开,游客络绎不绝。"五千兵马引旌旗"描绘了庆典时五千士兵马匹列队引领盛装游行。
"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表达了游船经过山寺时笙歌欢乐,骑兵经过虹桥时剑戟齐鸣的热闹场面。
最后两句"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是刘禹锡对吴王的嘲讽。吴王是指古代吴国的君主,他曾向北方的诸侯挑战,以吴王的威名斗百草(百草指北方的各个诸侯),但这种斗争与西施无关,因此刘禹锡认为吴王应该向西施表示歉意。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对比,展现了游宴盛况和对吴王的嘲讽,既表达了对苏州的赞美,也蕴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先来客路足伤悲。那更话别离。玉骢也解,知人欲去,骧首频嘶。马蹄动是三千里,后会莫相违。切须更把,丁香珍重,待我重期。
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旃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正觉江边寺,风烟罨画然。庭罗合抱树,门泊钓鱼船。暮雨凉初过,中秋月正圆。无人来共赏,独自占江天。
缺月挂檐牙。
我生头发未燥时,花间已歌花翁诗。我发既长今渐白,犹见花翁好颜色。举酒祝翁寿百年,我为诗孙戏翁边。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