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轻馀子,忠怀策万言。
治安犹涕泣,师友故渊源。
日曳尚书履,风生刺史轓。
汉庭谁第一,殊未逊公孙。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宝阁尚书凌公挽诗》是宋代诗人虞俦所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新学的推崇,表达了他忠诚的心怀和对治国策略的思考。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治安不佳的忧虑,以及他与师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描绘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官职,他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之心。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新学轻馀子,忠怀策万言。
治安犹涕泣,师友故渊源。
日曳尚书履,风生刺史轓。
汉庭谁第一,殊未逊公孙。
诗中的诗意是,作者对新学的态度积极正面,认为新学的价值重于传统学派。他将自己描述为新学的拥护者,愿意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作者对治安状况感到忧虑,甚至以泪水来形容,表达了他对社会不稳定局势的担忧。他还强调了自己与师友的深厚情谊,显示出作者与他们之间的渊源和亲密关系。
诗中描写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官职,他将自己的身份暗示为尚书和刺史,这些都是重要的官职。通过描述自己的日常行动,如行走和穿鞋,以及风吹动他的轿子,作者展示了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野心。他提问谁能在汉庭(指朝廷)中位居第一,同时暗示自己有实力超越公孙(指公孙大娘,传说中的才女),表现出作者的自豪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追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新学的赞美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同时,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官职的描写,诗歌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地位,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更高地位的渴望。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