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有神,征鼙一鼓,万马襟喉地。
庭喋血,诛留守,怜屈服,敛兵还,危如此。
当除祸本,重结人心,争奈竟荒迷。
战骨方埋,灵旗又指。
势连败。
柔荑携泣。
不忍相抛弃。
身在兮,心先死。
宵奔兮,兵已前围。
谋穷计尽,唳鹤啼猿,闻处分外悲。
丹穴纵近,谁容再归。
董颖,字仲达,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官太学正。博通五经。有《霜杰集》,已佚。清康熙《饶州府志》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这首诗词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董颖的作品《薄媚(第五衮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以及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的情景描写了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其中充满了忧虑、哀伤和无奈。
**中文译文**:
机谋妙而不测,征鼙一鼓,万马蓄势待发。庭院中鲜血四溅,屠杀掌握在守将之手,人民百姓惶恐屈服。然而,兵力暂缓,即使如此危局,当抓住根本问题,重建人心,可惜终归陷入混乱迷茫之中。战士的尸骨尚未葬于土中,战旗却已经挥舞。形势屡次败坏,婉转的苗芋带着泪水悲伤地携手,不忍分离。身陷其中,内心早已死去;深夜奔逃,敌兵已然前围。计划穷尽,唳鹤长鸣,猿猴呼号,情境之中更增添了凄怆的意味。藏身之地虽近,却无人能容身安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战乱时期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的机谋神奇而不可测,彰显了当时战局的错综复杂,兵戈随时可能爆发。征鼙一鼓,万马蓄势,描绘了战场即将打响的紧张氛围。庭院中的鲜血和百姓的屈服,以及战士的牺牲,都构成了悲壮的背景。
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敛兵还,危如此”,呼唤人们认清形势的紧急性,摆脱危局的困扰。然而,尽管战争令人痛心,但民众的心思不易改变,战事的摧毁也让重建社会秩序变得困难。
诗中的“战骨方埋,灵旗又指”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循环。猿猴啼鸣,唳鹤长鸣,更增添了一种凄切的哀怨。最后两句“丹穴纵近,谁容再归”,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和安稳的渴望,却又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生动的描写、感人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关于战乱的感伤之歌。
总体而言,董颖通过这首诗词,传达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人心易变的困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展示了她在女性词人中的独特视角和才华。
台门瑞霭光阳动。人语鼓声沈汹汹。观风堂迥暗香飘,卷雨楼前寒翠拥。锋车促入承天宠。丹诏衔来须彩凤。五丝宫线日边长,看补岩廊龙衮缝。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瘧鬼自与诗人谑,小儿狡狯弄炎凉。蔬肥夜雨园丁逸,果熟秋风稚子忙。枕臂閒思新药灶,扶头欲起候茶枪。故园青桂华如水,归汎天风浩荡香。
十方老僧十年旧,燕坐绳床看奔走。远游新自济南来,满身自觉多尘垢。暖汤百斛劝我浴,骊山衮衮泉倾窦。明窗困卧百缘绝,此身莹净初何有。清泉自清身自洁,尘垢无生亦无灭。振衣却起就华堂,老僧相对无言说。南山采菌软未干,西园撷菜寒方茁。与君饱食更何求,一杯茗粥倾铜叶。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事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霜满中庭月过楼,金尊玉柱对清秋。当年称意须为乐,不到天明未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