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心。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悲淮南》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淮南地区民众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悲淮南
淮南的人民穷得连骨头都露出来了,
他们忍受着被殴打的痛楚。
他们不知道铁钱已被禁止,
那些制作俑人的人是谁呢?
行商断了来往的路,
清野上多了流离失所的人。
主人从日边归来,
驱赶着四匹马奔驰而来。
有人说易解决这个问题,
也有人说应该采取收拾措施。
多少人困在往返之间,
于是文书被迫转移。
救火的人束手无策,
火势越烧越旺。
怀念征讨之初的壮丽场面,
山海煮摘的时光。
虽然说是为了公家的利益,
却也扰乱了私心。
如今纵容着虎豹,
却让人民饥渴交迫。
苇荡中阵阵凄凉的风,
日夜吹拂着边境。
深感悲哀的是淮南的百姓,
他们手持这首诗,将如何应对困境?
诗词揭示了淮南地区民众的困苦和痛苦。他们生活贫困,遭受殴打,不知道铁钱已被禁止。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制作俑人的人的质疑,暗示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们对现状的困惑。
诗中描绘了行商断绝来往的路,清野上流离失所的人增多,展现了社会动荡和人们流离失所的景象。主人从远方归来,四匹马驰而来,似乎带来了希望,但又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问题很容易解决,有人认为应该采取严厉的措施。这种分歧和困惑使得人们往返奔波,文书被迫转移,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诗中还描绘了火灾的场景,救火的人束手无策,火势越来越猛烈。这一形象象征着社会问题的恶化和困境的加深。
最后,诗人回忆起征讨之初的雄壮场面和山海煮摘的美好时光,对现状感到懊悔。诗人指出,尽管表面上是为了公家的利益,但实际上也扰乱了私心,使人民陷入饥渴之中。
整首诗以悲愤的口吻揭示了淮南地区民众的困苦状况,同时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们对现状的困惑。诗人通过描述火灾等形象,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困境的痛心。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对淮南地区民众遭到的苦难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悲愤的语气质问现状,呼唤人们对困境的关注和解决。
三岁别吾弟,今归心始降。从兹得安寝,无梦过重江。预验鹊音喜,行看雁影双。西湖犹可泛,酤酒市羊羫。
不管诗人太瘦生,但念酒徒稀醉眠。凭谁为画毕吏部,缚著邻家春瓮边。
梦到江南梦却回。梦归何处得身归。故溪渌净看凫衣。下到瞿唐春欲杪,桃花香浪渺无涯。三台回望五云飞。
三十年为世,吾今迫六旬。儿时前辈尽,乱后善人贫。未测前途暗,空追往迹陈。所亲化埃土,犹入梦魂频。
送客城西客已远,归路北池接南苑。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软。缭墙朱户谁家园,流水平畦春日浅。禁河分溜一池足,洛圃移花百金贱。飞甍斤斧声未绝,翠柏栽培影初遍。傍人笑指高台处,前年适见荒榛满。金钱力夺天地功,岁月未多风物换。人生富贵无不成,都门坐置山林观。
心佛物兮俱不是,坐断舌头除药忌。横拈倒用总由他,活捉魔群穿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