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宝公塔高耸北山巅,
道林真骨葬青霄。
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
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
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
岁时歌员岂辞遥。
中文译文:
宝公塔高耸北山巅,
道林真骨葬于青霄。
岁月流转,千秋未曾寂寥,
宝塔威势与大江齐起。
它独自屹立于众山之巅,
云泉别寺分三条小径。
香山中有一位隐居者,
他静静地品味一杯瓢酒。
我也在鹫峰与他同听佛法,
不论岁月如何,歌声依然遥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描绘了北山上的宝公塔及其周围景致。宝公塔高耸入云,象征着崇高和庄严,它的存在与大江的浩渺壮观相辉映。诗人通过宝公塔的威势,表达了自然和人文的壮丽与庄严。
诗中提到的云泉别寺,是指香山上的一处僧院,它以其幽静的环境和清净的氛围而著名。诗人将自己比作香山中的隐居者,他静静地品味着一杯瓢酒,与宝公塔一起聆听佛法。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和内心宁愿的追求,以及他对于人世间繁忙喧嚣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间永恒不变的力量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它展示了诗人豁达超脱的心境,以及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大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以及对于宁静和超脱的追求,体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观。
临邛久倦客,彭泽赋归来。念我何为者,趣时良殆哉。一身仕东观,三载寄灵台。望见故乡树,频更缇管灰。晓车愁蹇蹇,春耜负莓莓。虚名自缰锁,丰壤成污莱。目想社枌老,心知门柳摧。神阡迷马鬣,柏表被狸灾。一闻里人语,夜静成多怀。他日还燕泣,前忧成误哀。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见《万花谷》)。
天街欲照珠帘粉。亸辔曾相近。繁花乐事老来慵,对酒尚怜佳景。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幽期莫误香闺恨。罗带今朝褪。月圆花好一般春,触处总堪乘兴。有人惆怅,何如归好,相见凭君问。
雨气兼香泛芰荷。回舟冒雨懒披蓑。夜阑风静水无波。白酒追欢常恨少,青山入望岂嫌多。人间荣辱尽从他。
江左风流久擅名,成章掷地作金声。清新俟逸俱难及,若比前贤更老成。
尝读李义山《无题》诗,爱其音调清婉,虽极其秾丽,然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也。客窗风雨,读而悲之,为和五章。一瓣芙蕖是彩舟,棹歌离思两夷犹。风鬟雾鬓遥相忆,月户云窗许暂留。波冷绿尘罗袜晓,恨添红叶翠颦秋。双鸾镜里瑶台雪,任是无情也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