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袖烟裾云母冠,碧琉璃簟井冰寒。
焚香欲使三清鸟,静拂桐阴上玉坛。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避暑女冠》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雾袖烟裾云母冠,
碧琉璃簟井冰寒。
焚香欲使三清鸟,
静拂桐阴上玉坛。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避暑时的景象。她戴着云母制成的冠冕,身穿轻薄如烟的衣袖,坐在冰冷的井边的碧玉簟上。她焚香祭祀,希望能够引来三清神的祝福。她静静地拂去桐树的阴影,站在玉制的祭坛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形象描绘了一个避暑的女子。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清凉宜人的场景中。云母冠、雾袖、碧琉璃簟等形象描绘了女子的装束,突出了她的娇美和清凉感。与此同时,冰寒的井水和焚香祭祀的描写则表现出她对清凉的渴望和对神灵的敬畏。
诗人通过描写女子静拂桐阴上玉坛的动作,传达出一种安静、安宁的氛围。女子的举动仿佛在传达她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明的尊崇。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细腻而清新的画面,给人以清凉、宁静的感觉。
这首诗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清凉之地的向往和对宁静祥和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敬畏之情也凸显了唐代文人的虔诚信仰。整体而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凉的避暑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手种梅无恙,苍苔满树身。可怜开较早,不待远归人。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门掩鸦栖後,钟鸣月上初。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断肠怕上夕阳楼。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日月未知忙底事,东生又复西流。古人不见使人愁。秋兰无处采,流水满芳洲。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路入永宁方午阴,禅师聊复坐沉吟。欲将门外葫芦水,倒作田间三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