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尝胆愤艰难,双跸无因日问安。
汉节凋零胡地阔,北州何处是通汗。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三》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圣君尝胆愤艰难,
双跸无因日问安。
汉节凋零胡地阔,
北州何处是通汗。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困扰宋代圣君的艰难时刻。诗中的圣君指的是皇帝,他内心感到愤慨和担忧,而无法找到机会向朝中的人们了解国家的安危。诗人通过几个意象来表达这种困境,包括"双跸无因日问安"和"汉节凋零胡地阔",这些都是描述当时政治局势和国家边境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意象丰富的语言,表达了当时宋代皇帝的困扰和焦虑。诗中使用的意象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双跸无因日问安"表达了皇帝渴望了解国家民生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汉节凋零胡地阔"则揭示了北方边境地区的混乱和不稳定,使得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受到威胁。整首诗词通过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和国家困境,展示了刘子翚对当时形势的深思熟虑和忧虑之情。
这首诗词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背景的揭示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它不仅是刘子翚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观察和反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皇帝无奈的描写。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晚期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之子蕴琅玕,幽轩足考槃。茏葱烟翠湿,琐碎日光寒。似向兰亭见,全胜墨三看。是中虽信美,未可懒弹冠。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
春来脚不踏青青,梦里还家梦又醒。一树垂杨楼外绿,莺声不似故园听。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放下著,须弥山。分明北斗面南看。没丝毫,相阻拦。休儱侗,莫颟顸。含元殿上问长安。欲归家,行路难。放下著,须弥山。百斛油麻水上摊。欲成团,真个难。除有累,去痴顽。无心犹是隔重关。到其中,方是安。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