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眼春波溢宕沟,万艘衔尾饷史州。
控淮引海无穷利,枉是滔滔本浊流。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诗词:《汴渠春望漕舟数十里》
朝代:宋代
作者:宋庠
译文:
春日的汴渠,波浪如虎眼一般滚滚涌动,无边的波纹在河沟中泛起。成千上万的船只,驮载着来自史州的丰盛粮食,长长的队伍如蛇般蜿蜒前行。这条控制淮河、引导海水的运河,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利益,却又只能是这滔滔不息的浊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汴渠景象,展现了繁忙的漕运场景。汴渠是一条重要的运河,被用来运送大量的粮食和货物,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通过描写汴渠的波浪和船只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这一繁忙景象的观察和思考。
赏析:
《汴渠春望漕舟数十里》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的诗词。诗人通过对汴渠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运河的繁忙场景和运输活动的重要性。诗中的虎眼春波和漕舟队伍形象生动,通过形容词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象的壮观和繁忙。整首诗以叙述为主,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但通过对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这一运河系统和漕运活动的思考和观察。
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汴渠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连接了淮河和海洋,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诗中提到的史州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通过汴渠将粮食运送到其他地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诗人用极简的词语表达了这一繁荣景象,凸显了运河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汴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运河系统和漕运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
俱着锦衣裳,凭谁办绿黄。可怜君耄矣,贤嬖不贤姜。
何门织妇为春魔,几听啼莺暗辍梭。美酿入唇宜莫算,芳期屈指已无多。迎风柳絮飘都尽,著雨花枝落半过。正好狂歌对馀景,休因节物叹蹉跎。
鸦鬓春云亸[1],象梳秋月欹,鸾镜晓妆迟。香渍青螺黛,盒开红水犀,钗点紫玻璃:只等待风流画眉。
縠纹波面浮鸂鶒。蒲芽出水参差碧。满院落梅香。柳梢初弄黄。衣轻红袖皱。春困花枝瘦。睡起玉钗横。隔帘闻晓莺。
前溪夜雨锦张红,坠萼残英绕暗丛。已与吹开复吹谢,无情毕竟是春风。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