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戍长回首,高城当夏口。
但闻竹枝歌,不见行吟叟。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北宗狂客,卫州(今河南汲县)人。以唐贺知章爲远祖,因自称越人。初以外戚恩爲右班殿直,官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徐州宝丰监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李清臣、苏轼等荐,监鄂州宝泉监。丁母忧服除,通判泗州、太平州,管勾亳州明道宫。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南。又以荐復起,管勾杭州洞霄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铸善爲词章,以填词名家,因《青玉案》词“梅子黄时雨”句,世称贺梅子。诗亦爲时人所重,自编《庆湖遗老诗集》前后集,今有前集传世。集中诗题下多详注作诗年月及诗中涉及的人物里居姓字,见出今本仍系自编本之旧。事见《庆湖遗老诗集》原序及附录《贺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贺铸诗,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在原集九卷后增补“拾遗”“补遗”各一卷。参校清干隆彭氏知圣道斋抄本(简称清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简称宋人集),并酌校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中所收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变竹枝词九首之五》是宋代贺铸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西边边境的守卫回首望着高城,而城内却传来了竹枝歌的声音,却看不见行吟的老人。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西边边境长官回首望着高城,
只听见竹枝歌的声音,
却看不见行吟的老人。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和声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守卫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西边的长官回首望着高城,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或者思考自己的使命。而竹枝歌的声音则象征着乐观、欢快的氛围,可能是城内居民的欢乐歌唱。然而,作者却看不见行吟的老人,这可能暗示了他在边境守卫的孤独和离群。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对比与冲突:诗中通过对西边长官和城内欢乐歌唱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长官回首望着高城,暗示了他对城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竹枝歌的声音则让他感到遥远和无法触及。
2. 孤独与思考:作者通过描绘长官回首望着高城,表达了他在边境守卫的孤独和思考。边境守卫生活的孤独和边缘性使得他无法参与城内的欢乐,而这也让他更加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使命。
3. 对生活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对边境守卫生活的描绘,引发了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竹枝歌的描绘,表达了对欢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边境守卫生活的不满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和声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守卫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禹吾无间圣所叹,治水殆与天同功。三千年事一炊顷,窆石嵯峨烟霭中。
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继圣文明举旧章,儒宫传跸驻胶庠。地疑阙里弦歌宅,经奏周书隶古行。遣子东夷思入学,受成西旅伫来王。鲁侯在泮犹歌诵,盛事须刊孔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