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别葛使君》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
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
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
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
回首春城空黯然。
中文译文:
在邑屋中,儒者以知善政为己任,
市门上堆满了丰收的粟米。
相互追逐的时光越发觉得匆忙,
谈笑难忘,但即将分别。
客人离去,雅游的人们都散去了,
家中的琴弦依然清脆动听。
在轻舟后夜,离开了沧江北岸,
回首望着春城,只剩下黯然的空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离别的朋友葛广的诗。诗中描绘了在邑屋中饱览善政成果的景象,市门上堆满了丰收的粟米,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安定。然而,时间匆忙流逝,使得相聚的时光显得更加珍贵,让人难以忘怀。诗人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深情而细腻。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离别之后的情景。客人离去,雅游的人们散去,家中的琴弦依然鸣响,体现了离别带来的寂寥和空虚感。最后,诗人坐在轻舟上,夜晚离开了沧江北岸,回首望着曾经生活过的春城,感叹离别后的萧瑟和寂寞。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离别前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折射出生活变迁的无常和人事离别的无奈。这首诗以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真挚,给人以思索和回味的空间。
道闭宁濡足,时平亦括囊。故人登世帝,清濑自吾乡。渭叟非真钓,商奴是诈狂。先生不可问,天外一鸾翔。
苏秦鞭疋马,六国饱风烟。累累悬肘下,郭外惭无田。
洛阳一少年,善达古今事。意欲隳单于,慨然陈五饵。当时长安以为笑,今日施行获其利。信哉敢谓胡无人,岁岁叩关来请吏。
欲辨今亡孔与黄,乃占未卜是何祥。鹿蕉覆处难分郑,蝴蝶飞来已化庄。树底君臣浮绿蚁,枕中勋业饭黄粱。唯应一笑希夷叟,尘世茫茫叹夜长。
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饿真迹。世閒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行江分。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