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初来筠阳,风土习未稳。
家人畏山气,一日或数饭。
愁来数去期,三载若天远。
居之既累月,吏事颇云简。
山水惯可观,鸡彘肥堪馔。
却愁解印绂,夺此养疏懒。
觞咏趣滋适,不觉满铨限。
门前迎新官,槌鼓闹田阪。
顾予谢邓侯,宁有邑人挽。
水声与山光,念此违耳眼。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别筠阳》是宋代诗人强至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离别之地的思念之情。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别筠阳》中文译文:
忆初来筠阳,风土习未稳。
家人畏山气,一日或数饭。
愁来数去期,三载若天远。
居之既累月,吏事颇云简。
山水惯可观,鸡彘肥堪馔。
却愁解印绂,夺此养疏懒。
觞咏趣滋适,不觉满铨限。
门前迎新官,槌鼓闹田阪。
顾予谢邓侯,宁有邑人挽。
水声与山光,念此违耳眼。
诗意和赏析:
《别筠阳》描绘了诗人在初到筠阳之时的心境和离别之情。诗中的筠阳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诗人来到这里还未习惯当地的风土人情。家人因为山中的气候和环境而感到忧虑,只能一日或数饭,生活较为艰难。
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数度期盼着回到家乡的日子,但时间似乎过得很慢,三年仿佛天长地久。然而,即使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诗人的官职却相对简单,不需花费过多精力。
诗中也描绘了筠阳的自然景观,山水美景令人陶醉,而丰美的鸡肉和猪肉则成为可口的食物。然而,即使有这样的环境和食物,诗人仍然忧虑着如何解除官印和绣带的束缚,以养成懒散的生活方式。
在饮酒歌咏中,诗人不知不觉地超过了规定的官员宴会时间限制,享受着自在和愉悦的氛围。然而,当门前迎接新的官员到来时,鼓乐喧嚣,似乎预示着诗人要离开这里,诗人则留下了对当地官员邓侯的感激之情,但他并不指望当地的人民会挽留自己。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开筠阳后,思念家乡山水的心情,水声和山光成为他离别时的遗憾与怀念。
整首诗以真实的经历和感情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地的思念和对家乡山水的留恋之情。这首诗具有深情厚意,通过叙述个人的经历,展示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之地的感激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地近觚棱云气间,蕊珠宫殿压青山。云根尽处天风急,疑是人间有广寒。
闻说亭花好,居然似蜀乡。色深姿不俗,香淡意能长。高烛留深夜,轻阴护晚芳。何心较桃李,只拟答春光。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山前踊跃见樵人,欲问神仙更问津。指点长柯向东去,不知银穴又非真。
封侯岁见梦魂销,千万徒劳重压腰。只待区中缘了尽,携家采药住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