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别五祖山悦众》

东山聚散亦夤缘,华吐芳姿柳锁烟。
肯处根尘非一一,用时手眼恰千千。
塔中祖有相传事,岭外人元不会禅。
后日能来圆此话,未嫌敲枕唤春眠。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别五祖山悦众》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山聚散亦夤缘,
华吐芳姿柳锁烟。
肯处根尘非一一,
用时手眼恰千千。
塔中祖有相传事,
岭外人元不会禅。
后日能来圆此话,
未嫌敲枕唤春眠。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五祖山的离别之情。诗人感慨东山的离合聚散也是命运的安排,华丽的景色如同垂柳拦住了轻烟。虽然每个人的根源与尘世不尽相同,但是修行禅门需要付出千千万万的努力。诗中提到塔内有祖师的传承事迹,而岭外的人们却不懂禅宗的真谛。诗人期待将来有机会圆满地传授禅宗,而此刻他不厌其烦地敲打枕头,唤醒春天的沉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禅宗五祖山为背景,通过离别的场景表达了禅门修行的艰辛和禅宗的传承。东山的离合聚散被诗人视为命运的纠葛,华丽的景色如同垂柳拦住了轻烟,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诗人在表达禅门修行的艰辛时,用了"肯处根尘非一一,用时手眼恰千千"的形容,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需要付出千千万万的努力和用心。诗中揭示了塔中祖师的传承事迹,以及岭外的人们对禅宗的无知,体现了禅宗的深奥和需要传承的重要性。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能够传授禅宗的期待,他不厌其烦地敲打枕头,唤醒春天的沉睡,寄托了他对禅宗传承的热切愿望。

这首诗词通过离别的场景,以及对禅宗的传承和修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热爱和对禅门修行的坚守。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人们对禅宗的误解和无知的感叹,呼唤着对禅宗真谛的理解与传承。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禅意,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 《溪上》

    溪上玩秋水,使人意自清。烈烈回飚馀,鳞鳞夕浪生。有鱼可垂饵,有蒲可芼羹。況值新酒熟,鲑菜辛鹹并。兴来命一樽,樽至壶自倾。便值人间虑,浩然沧海情。

  • 《丁钦夫来宰吾县几三年清德美政兹不复道二诗》

    明月从来忌暗投,污渠尤忌映清沟。上书未办诛屠伯,束带何曾问督邮。袒裼直前当暴虎,善刀那见有全牛。区区三仕并三已,喜愠眉间了不留。

  • 《满庭芳 赠曹八先生》

    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

  • 《福昌官舍后绝句十首》

    漫与东风作主人,栽培花草伴闲身。不辞伐竹成高架,收拾蔷薇一片春。

  •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 《安乐寺童谣》

    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