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随符檄塞垒,家与琴书邺都。
白酒清谈忆汝,黄花佳节愁予。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滨州道中四首》是宋代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随符檄塞垒,
家与琴书邺都。
白酒清谈忆汝,
黄花佳节愁予。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晁补之在滨州道路上的四个场景,表达了他身临战争边塞之地的感受,思念家乡和亲友的心情,以及对逝去的黄花佳节的忧伤。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四个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晁补之的行旅经历和内心感受。
首句“身随符檄塞垒”,描述了他身体随着军旅行进到边塞之地,符檄是古代传递军令的信物,塞垒指边防军事设施。这一句表达了他身处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危险境地。
第二句“家与琴书邺都”,表达了他思念家乡和亲友的情感。琴书指的是音乐和书籍,邺都则是晁补之的故乡,这句意味着他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文化。
第三句“白酒清谈忆汝”,表达了他饮酒畅谈时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白酒和清谈是古代文人雅事,通过这种方式,他回忆起与亲友相处的美好时光。
最后一句“黄花佳节愁予”,表达了他对逝去的黄花佳节的忧伤之情。黄花佳节是指春天的黄花盛开时节,而愁予则表示他对这美好时光的思念和悲伤。
整首诗词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晁补之在滨州道路上的行旅经历和内心感受。他身处边塞,思念家乡和亲友,回忆美好时光,同时也感叹逝去的黄花佳节,表达了他在异乡的孤寂和忧伤之情。这首诗词既展示了晁补之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战乱和离散的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甲兵十万据胸中,未预铭钟画阁功。闲寄秃毫吐奇气,墨痕犹欲湿鸿蒙。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误上蓬山亦已叨,所悲故里隔胥涛。还家未失屠羊业,报国元无汗马劳。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小儿愿与翁偕隐,正恐声名未易逃。
耿耿抱私戚,寥寥独掩扉。临觞自不饮,况与故人违。故人方琢磨,瑰朗代所稀。宪礼更右职,文翰洒天机。聿来自东山,群彦仰馀辉。谈笑取高第,绾绶即言归。洛都游燕地,千里及芳菲。今朝章台别,杨柳亦依依。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忽复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灵雨应时至,四野生新泉。眢井久废汲,湛湛成深渊。老农喜欲舞,田苗绿如烟。桔槔挂屋梁,坦腹清昼眠。
故国归无路,深居懒问津。莫嗟今岁病,还守去年贫。御冷休嫌絮,开怀但饮醇。东风到梅柳,枯木自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