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病中听说子由不能前去商州,写三首诗
辞官不出意谁知,
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
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
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
梦魂相觅苦参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写的是苏轼在病中听说子由不能前去商州时的心情和感慨。首先,苏轼表示自己没有主动辞去官职的打算,但是谁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呢?他敢于在清朝时期表达自己对低位的不满。他用“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这两句诗描述了自己的心境。他感叹万事沉重,时间缓慢而不可挽回,自己也逐渐老去。
接下来,苏轼提到策曾经得罪了世人,导致自己受到了人们的排斥和批评,但是这些可以被忘却,因为他还有家人和导师的支持。最后一句“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表达了苏轼对于真心朋友的渴望。他在迷茫中寻找知心的人,但是梦和现实交织,寻觅真心的过程艰辛而困难。
整首诗词流露出苏轼在病中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友情的渴望。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茫,以及对真挚情感的向往。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绘,苏轼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触动,并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官场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电掣半空云黯黮,船浮积水浪凭陵。茫然不辨身何处,犹喜东南见塔灯。
手劚风烟不占多,春来物物是阳和。极知山与诗为地,老去无诗奈若何。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迁客不应常眊矂,使君为出小婵娟。翠鬟聊著小诗缠。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主
银漏滴。午夜平康巷陌。双掩兽环人语寂。余香无处觅。回首旧游踪迹。绀碧染衣犹湿。一饷沈吟谁会得。月明春店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