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丙子登岘山》

汉江为带楚山维,多少兴亡此地知。
万里边风寒故垒,千年陇月老残碑。
尘迷柏土龙根幻,水绕檀溪马骨悲。
举世岂无羊叔子,草莱犹未起男儿。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丙子登岘山》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汉江作为连绵的楚山的水带,见证了多少兴亡,此地深知其中的历史。万里边风吹过寒冷的古城垒,千年来辽阔的陇地月亮照耀着残破的碑碣。尘土飞扬迷失了柏树和土地上龙的根脉,水绕檀溪流淌,马骨令人悲伤。世间怎能没有羊叔子这样的伟人,草莱依然没有生出真正的男儿之风。

诗意和赏析:
《丙子登岘山》描绘了登上岘山后的景象,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诗中通过山川、风景、古迹等元素,抒发了作者对家国历史的深情和对时代沧桑的感叹。

首句描述了汉江与楚山的关系,汉江承载着楚山的历史,见证了兴亡变迁。这里的"多少兴亡此地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受,岘山成为了他对历史回顾和思考的起点。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岘山的景象。"万里边风寒故垒"描绘了风吹过古城垒的萧瑟景象,寒冷的风使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千年陇月老残碑"则用陇地的月光照亮了千年来残破的碑碣,暗示了历史的长久流转和文化的传承。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尘迷柏土龙根幻"意味着历史的尘埃掩盖了柏树和龙的根脉,历史的变迁使得这些伟人的事迹渐渐被淡忘。"水绕檀溪马骨悲"描述了檀溪水绕着马骨流淌的景象,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伟人和时代精神的思考。"举世岂无羊叔子"指出世间不会缺少像羊叔子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的支柱。"草莱犹未起男儿"则表达了对时代男儿之风的期待,希望未来的年轻一代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丙子登岘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家国历史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人的期望和对时代精神的呼唤。

  • 《春涧幽亭》

    林下云水香,幽亭识花气。相看话所思,春色令心醉。之子寻幽期,孤琴入空翠。

  • 《醴陵客店》

    县郭依稀隔渡头,解鞍来倚店家楼。已攀桂树吟招隐,因看梅花赋远游。市上俚音多楚语,桥边碧色是湘流。直南乡国三千里,目送羁鸿起暮愁。

  • 《暮宿半涂》

    朝日在我东,夕日在我西。我行日亦行,日归我未归。势须就人宿,远近或难期。平生太疏放,似点亦似痴。如何今日行,不以含枕随。幸逢春小暄,倒睡莫解衣。借令今夕寒,我醉亦不知。

  • 《山园杂赋》

    初夏未觉暑,微阴殊胜晴。藤冠称新沐,蓴菜解余酲。偶据盘陀坐,还扶楖栗行。平生志勋业,今日一毫轻。

  • 《次韵庾使左史中书行部二首》

    朝回暖律变严冬,应念闽风与蜀同。丛棘冤皆为洗雪,发棠惠遍及饥穷。冰寒吏胆照天烛,泉涌诗肠饮润虹。帝遣二星临七聚,不妨击壤和元丰。

  • 《雪晴》

    腊尾春头半月期,寒欺人日雪销迟。才升晴旭扶桑树,便拂东风细柳枝。和气满城真可掬,丰年击壤已先知。侏儒温饱皇天赐,行续中和乐职诗。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