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归万里初无宅,凤去千年尚有台。
谁为绕池先种竹,可怜当砌已栽梅。
囊资只数腰金在,归计长遭鬓雪催。
欲就草堂终岁事,落成邻舍许衔杯。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卜居》是苏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我归万里初无宅,
凤去千年尚有台。
谁为绕池先种竹,
可怜当砌已栽梅。
囊资只数腰金在,
归计长遭鬓雪催。
欲就草堂终岁事,
落成邻舍许衔杯。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的归乡之情。诗人回到故乡后,发现自己归来的地方已经改变了很多,自己曾经居住的房屋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仍然有一座古老的台阶,象征着过去的岁月。诗人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感到惋惜和感慨,他怀念过去曾经在这里种植竹子的人,而自己则在这里种植了梅花,可惜已经错过了与竹子共同欣赏美景的时机。
诗人提到自己的囊中只剩下几两黄金,而归家之计却一直受到岁月的催促,他感叹着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无奈。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草堂中度过余生,与邻舍们共同享受美好的时光,举杯畅饮,共同欢乐。
赏析:
《卜居》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诗人以自己归乡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达了他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时间流转的感慨。诗中所描绘的草堂和邻舍的场景,以及举杯欢饮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家园和友谊的珍视。
诗中的凤台象征着历史和传统,它虽然经历了千年,但仍然屹立不倒,与诗人的归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家园、友情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