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望远,云断路迷,山簇暮寒凄紧。
兰菊如斯,燕子怎知秋尽。
想闺中、锦换新翻晕。
自解佩匆匆散后,鸳鸯到今难问。
只得愁成病。
是悔上瑶台,误留金枕。
不忍相忘,万里再寻音信。
奈飘风、不许蓬莱近。
又一番、冻雨凄凉,送归鸿成阵。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生年据朱敦儒跋唐太宗赐韩王嘉《兰亭帖》“绍兴十六年时年六十六”推定),字希真,号巖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钦宗靖康初召授学官,辞归。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再召不就(《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特补迪功郎(同上书卷六八)。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同上书卷九六)。六年,兼权兵部郎中(同上书卷一○六)。通判临安府。八年,爲枢密行府谘议参军(同上书卷一一九)。十四年,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十六年罢,十九年致仕(同上书卷一五一、一五五、一六○)。二十五年,因秦桧推挽,起除鸿胪少卿,桧死依旧致仕(同上书卷一六九)。二十九年,卒于秀州(同上书卷一八一),年七十九。一说卒于孝宗淳熙五年至十四年之间,享年百岁左右(今人刘扬忠《关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有《巖壑老人诗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猎较集》若干卷(《后村诗话》续集卷四)、《朱敦儒陈渊集》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今存词集《樵歌》三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卜算子慢》是宋代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凭高望远,云断路迷,
站在高处眺望远方,云雾遮挡了道路,迷失了方向,
山簇暮寒凄紧。
山峦叠翠,傍晚的寒意凄远。
兰菊如斯,燕子怎知秋尽。
花草依然盛开,而燕子如何知道秋天即将结束。
想闺中、锦换新翻晕。
想念家中,锦绣翻滚的景象。
自解佩匆匆散后,鸳鸯到今难问。
自从解下玉佩匆忙散开后,如今再也找不到鸳鸯了。
只得愁成病。
只能将愁苦埋在心底。
是悔上瑶台,误留金枕。
后悔登上瑶台,错留下金枕。
不忍相忘,万里再寻音信。
情不忍心相互遗忘,千万里再去寻找音信。
奈飘风、不许蓬莱近。
可惜刮起了飘风,不允许接近蓬莱仙岛。
又一番、冻雨凄凉,送归鸿成阵。
又是一番冷雨凄凉,送别的鸿雁排成一队。
诗意和赏析:
《卜算子慢》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痛苦。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内心状况,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与所爱之人的分离的痛苦。
诗中的凭高望远、云断路迷,以及山簇暮寒凄紧等景象,描绘了作者身处在迷茫和寒冷的环境中,无法找到归途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失。
诗中的兰菊如斯,燕子怎知秋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对时间的感叹。尽管花草依然盛开,但燕子并不知道秋天即将结束,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映射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诗中的想闺中、锦换新翻晕,以及自解佩匆匆散后,鸳鸯到今难问,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所爱之人的思念和失去的遗憾。作者无法忘记家中的美好景象,但却无法再找到曾经相伴的伴侣。
诗中的是悔上瑶台,误留金枕,以及不忍相忘,万里再寻音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后悔和对重新联系的渴望。然而,飘风阻隔了蓬莱仙岛,冻雨凄凉送别的鸿雁成阵,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与所爱之人的分离和无法相聚的现实情况。
整首诗以朦胧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和迷茫困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感受的描述,诗词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与所爱之人的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词具有浓郁的离情别绪和哀愁之感,引发读者对离别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此外,诗中采用了一些意象的对比,如山簇暮寒凄紧与兰菊如斯、燕子怎知秋尽的对比,以及奈飘风、不许蓬莱近与又一番、冻雨凄凉,送归鸿成阵的对比,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感染力。
《卜算子慢》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朱敦儒作为宋代文人的才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读者可以通过细细品味其中的诗意,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薄。薄亦大兮。四牡跷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
公物外好生涯。火相逢结大砂。女盘桓看大药。牛哮吼戏灵葩。云铺地丹炉赫,子观天碧眼华。有三生君省悟,中无事步烟霞。
洺州秋雨后,幽胜可供间。白首留他县,归心绕故山。野泉来竹底,危磴入云间。尚记登高会,重岩细菊斑。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树海棠花,昨夜梦魂飞绕。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
东风吹客到西湖,汀草沙禽半识吾。惟欠数间茅屋在,种梅花处伴林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