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
废尽寒暄不写书,富贵何由得。
请看冢中人,冢似当时笔。
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卜算子(饮酒不写书)》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
废尽寒暄不写书,富贵何由得。
请看冢中人,冢似当时笔。
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
诗意:
这首诗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辛弃疾对自己饮酒作乐的态度。他以醉饮连续数宵来解脱自己,一次醉饮能使他陶醉长达三天。在这种放纵的状态下,他完全不顾寒暄和社交礼仪,也不写作任何文字。他认为富贵名利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无法得到真正的富贵。他向冢中的已故人物请教,发现那些安葬在冢墓中的人物都像当初的书写之笔一样,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他认为自己的许多文字和书籍都可以放下,而更重要的是享受酒杯中的美酒。
赏析:
辛弃疾的《卜算子(饮酒不写书)》是一首自嘲和豪放的诗词,通过饮酒放纵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富贵名利的淡薄态度和对享乐的追求。他用一醉长达三日来表达自己对于逃避尘世纷扰的渴望,他认为废寒暄和不写书是一种解脱。他对冢中人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已逝之人的敬意,他们都像是当初的书写之笔,而自己的文字则相形见绌。他在诗末表示,文字和书籍可以放下,而更重要的是享受眼前的美酒。
这首诗词中运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辛弃疾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个性。通过对饮酒和文字的对比,他揭示了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即放下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整首诗以饮酒作为主题,通过对饮酒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逃避尘世的向往和对自我解脱的追求。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诗人风格。
千万年之人,千万年之事。千万年之情,千万年之理。惟学之所能,坐而烂观尔。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游丝百尺如堪挽,小虫群飞欣日暖。蒿莱满地不见春,唯有蔓菁迷病眼。无复陵陂间碎金,青苔漫想玄都观。今朝幸值天无风,飞来雌蝶畏雄蜂。村中女儿将插鬓,不信河阳万树红。幽人惜春春已远,把酒属君君自遣,蔓菁开花犹烂熳。君不见西园桃李能几时,此辈天教擅春晚。
池港开门就作桥,朱栏相望压鲸腰。风摇慢折游溶绿,波底何妨著霁霄。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一经同雁塔,再入并鸳行。方喜为寮好,那知梦奠伤。学多应损寿,文富幸流芳。有士奇如此,云溪奈閟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