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
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跛翁》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师范。这首诗词表达了平凡人的非凡意蕴。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时走一步,
却不平庸。
众人评说脚的长短,
谁知道脚的短长。
诗意:
《跛翁》通过描绘一个平凡的行走者,表达了一种平庸之中的非凡。诗人以"跛翁"形象,寓意人类生命的局限和不完美。尽管他行走时脚步蹒跚,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着智慧和洞察力。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提醒人们不要仅仅以外在表象来评判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隐含的力量。
赏析:
《跛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的跛翁形象象征生活中平凡的人,他们可能在外貌或能力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内心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品质。这首诗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对外在表象的过于追求和评判的草率。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内在的价值和品质,而不是仅仅看重外在的形象和表面的表现。
诗词运用了对立的手法,通过"平常"与"非凡"、"脚长短"与"脚短长"的对比,突出了人们往往因为追求表面的完美而忽视内在的美好。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试图唤起人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超越外在的形象,去发现和珍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独特之处。
《跛翁》这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传达了深邃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于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的思考。它提醒我们要超越表面的外在,去欣赏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首诗词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重要篇章。
为结秋荷恨,因来沟水西。鱼惊一盖缺,龟落半巢低。细暗婵娟渚,香乾{勃力换攵}窣堤。茎枯萦茧绪,盘侧漏鲛啼。自此空瑶席,他年问浊泥。那堪塘上雨,点点共凄迷。
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吴门绿波里,越国青山际。游宦常往来,津亭暂临憩。驿前苍石没,浦外湖沙细。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云留西北客,气歇东南帝。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
闻道江边起柁楼,欲将吾道付沧洲。三年恶瞰卢仝屋,一日轻装范蠡舟。蹈海高怀欣独往,济川好手蹇难留。樯阴舸下能容我,雨笠蓑傲白鸥。
清夜独幽寻,岩扉落叶深。许携陶令酒,来听颖师琴。人醉月沉阁,乌啼风满林。应留西涧水,千载写余音。
四贤当日此盘恒,千百年人尚寻颜。天下有名难避世,胸中无物漫居山。事观今古兴亡后,道在君臣进退间。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