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泊姚江》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如碧浪翻江去,
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
莫教辛苦上层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水如画的景色,通过山和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中还蕴含了一种对宁静和宜居环境的向往,暗示了作者对繁忙都市生活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赏析:
《泊姚江》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山水的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壮丽的氛围。诗中的“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的后两句“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则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思考。他希望能够召唤到仙人来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繁忙和辛苦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希望能够远离这种喧嚣和疲惫,过上宁静而从容的生活。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讴歌,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它展现了王安石诗人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禅意和超俗的意蕴,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日暮风沙路转迷,征鸿愁度竞陵西。云霾楚树连江暗,雪涨湘江泊水低。三户没金千口累,两朝怀玉几人啼。同时纵有刘光禄,封事于今不敢题。
人生忧患偶同时,曾见惊尘傍紫微。坡老鹘巢尚堪俯,周郎羽扇想重挥。望风自绝胡南牧,啮雪应迟使北归。从此青油欠筹画,上方虚己听宵衣。
好在登高屐,东西类此身。游频齿几折,用久蜡还新。晚步怜今日,幽寻忆古人。莫随珠履客,且伴白纶巾。
海外绿洋来万里,齐驱黎母鹧鸪斑。肯分钟钟箧中富,不用公家金博山。
四簷寒雨滴秋声,醉起重挑背壁灯,世事不穷身不定,令人閒忆虎谿僧。
煌煌佳菊花,开遍溪傍道。后时难独立,得伴秋光老。孤芳迫霜露,采采及未槁。浮我白玉醪,色香相媚好。悠然尽数酌,人弃我所宝。一榻醉曲肱,何必游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