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纣为不道,毒心无生灵。
四海如在鼎,谁能救将烹。
周武从天人,戎衣举仁兵。
伯夷独何为,乃谏不听行。
纣徒久厌主,一朝倒戈迎。
天下既宗周,大册书武成。
夷义愈为耻,宁死弗苟生。
周粟恶不食,双目且饿瞑。
纣无王者实,徒有王者名。
虽曰臣伐君,纣德匹夫轻。
吁夷岂不知,意在销奸萌。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伯夷诗》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昔日商纣王残暴无道,心怀毒念,使得四方百姓如同被投入烹鼎之中,无法得到拯救。周武王带领天人合一的戎衣举起仁义之兵,伯夷孤身为何不顾一切陈述真理,苦劝纣王却遭到拒绝。纣王自负过久,一旦有人反戈相向,他便迎头赞成。天下归宗周朝,文武并重,伯夷的忠义之行更加令人羞愧,宁愿死而不屈于生。周朝的粮食即使不好也不敢食用,伯夷双目饥饿而闭上。纣王虽然有王者的名号,却没有王者的实质。虽说是臣子讨伐君主,但纣王的德行却如同平凡百姓的轻浮。哀叹伯夷何尝不明白,他的意图在于铲除奸邪之芽。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商纣王的强烈不满和对伯夷忠义行为的赞赏。纣王专横残暴,对待百姓无情无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伯夷则以真理和正义为准绳,不顾个人安危,忠诚地为国家和民众陈述真相,但却遭到纣王的质疑和拒绝。纣王的腐败无能最终导致他失去了权力,而周武王的兴起则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伯夷的忠义行为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他选择了宁死不屈的道路,表达了对纣王统治的无奈和对正义的坚守。
整首诗词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道义的追求。通过对伯夷的描述,诗人强至传达了对于坚守真理和为社会带来正义的人们的赞赏和敬仰。这首诗词在描绘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提出了反思和警示,呼吁人们坚守正义、追求真理、铲除邪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爱东湖六月,十里香风,翡翠铺平。误入红云里,似当年太乙,约我寻盟。叶舟荡漾寒碧,分得一襟冰。渐际晚轻阴,修蒲舞绿,倦柳梳青。聘婷。黯无语。想怨女三千,长日宫庭。六六阑干曲,有玉儿才貌,谁与看承。柔情一点无奈,频付酒杯行。到夜静人归,凉蟾自照鸥鹭汀。
闲伴邻翁去荷鉏,林疏历历见村墟。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
国有金汤在,邻修玉帛云。夷侵由废雅,苗格自敷文。当宁形宵虑,公车以岁闻。便当从幕府,入校道山芸。
丹觜如簧翠羽轻,随人呼物旋知名。金笼夜黯山西梦,玉枕晓憎帘外声。才子爱奇吟不足,美人怜尔绣初成。应缘是我邯郸客,相顾咬咬别有情。
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
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