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纣为不道,毒心无生灵。
四海如在鼎,谁能救将烹。
周武从天人,戎衣举仁兵。
伯夷独何为,乃谏不听行。
纣徒久厌主,一朝倒戈迎。
天下既宗周,大册书武成。
夷义愈为耻,宁死弗苟生。
周粟恶不食,双目且饿瞑。
纣无王者实,徒有王者名。
虽曰臣伐君,纣德匹夫轻。
吁夷岂不知,意在销奸萌。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伯夷诗》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昔日商纣王残暴无道,心怀毒念,使得四方百姓如同被投入烹鼎之中,无法得到拯救。周武王带领天人合一的戎衣举起仁义之兵,伯夷孤身为何不顾一切陈述真理,苦劝纣王却遭到拒绝。纣王自负过久,一旦有人反戈相向,他便迎头赞成。天下归宗周朝,文武并重,伯夷的忠义之行更加令人羞愧,宁愿死而不屈于生。周朝的粮食即使不好也不敢食用,伯夷双目饥饿而闭上。纣王虽然有王者的名号,却没有王者的实质。虽说是臣子讨伐君主,但纣王的德行却如同平凡百姓的轻浮。哀叹伯夷何尝不明白,他的意图在于铲除奸邪之芽。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商纣王的强烈不满和对伯夷忠义行为的赞赏。纣王专横残暴,对待百姓无情无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伯夷则以真理和正义为准绳,不顾个人安危,忠诚地为国家和民众陈述真相,但却遭到纣王的质疑和拒绝。纣王的腐败无能最终导致他失去了权力,而周武王的兴起则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伯夷的忠义行为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他选择了宁死不屈的道路,表达了对纣王统治的无奈和对正义的坚守。
整首诗词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道义的追求。通过对伯夷的描述,诗人强至传达了对于坚守真理和为社会带来正义的人们的赞赏和敬仰。这首诗词在描绘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提出了反思和警示,呼吁人们坚守正义、追求真理、铲除邪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赵杀鸣犊,孔子临河,叹而作歌曰:秋之水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顺祝斋琳馆,翛然隔世埃。空歌灵鹄下,祠节宝鸡来。瑞木千寻竦,仙图几卷开。如无清夜唱,谁识帝车回。
内史北轩多种竹,隐居南洞少栽花。蓝桥西路青青处,拾得璚儿似虎牙。
红楼艳歌舞,乐极还生哀。欹枕看儿戏,好怀终日开。
客至从客奉笑谈,晚知庶境味尤甘。曲江进士题名遍,安用山人起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