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泊舟都梁亭二首》

微春已动陈根绿,晴日初流大泽澌。
客路苦寒惟饮酒,老年便暖屡添衣。
霜林背日梅迟拆,冰渚知春雁早飞。
江上三年陈迹在,年年穿竹折梅时。

作者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作品评述

《泊舟都梁亭二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微春已动陈根绿,
晴日初流大泽澌。
客路苦寒惟饮酒,
老年便暖屡添衣。
霜林背日梅迟拆,
冰渚知春雁早飞。
江上三年陈迹在,
年年穿竹折梅时。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自身的境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渐老的思考。

赏析:
诗的开头写道“微春已动陈根绿”,描绘了初春时节微微的春意,以及新绿的陈根。接着,诗人描述了晴朗的日子中流动的大泽澌,形容了阳光下的江河景色。

接下来的两句“客路苦寒惟饮酒,老年便暖屡添衣”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遭受寒冷的困苦,只能通过饮酒来取暖,以及年老后需要频繁添衣的情景。这些描写反映了诗人的生活境遇和对逆境的坚韧。

后面的两句“霜林背日梅迟拆,冰渚知春雁早飞”描绘了冬日中的梅花和候鸟的迁徙,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两句“江上三年陈迹在,年年穿竹折梅时”表达了诗人在江上行舟三年的痕迹,以及每年折梅时节的回忆。这些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境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渐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逆境的坚韧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 《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 《小舟航湖夜归书触目》

    电掣半空云黯黮,船浮积水浪凭陵。茫然不辨身何处,犹喜东南见塔灯。

  • 《次韵方教采芹亭》

    手劚风烟不占多,春来物物是阳和。极知山与诗为地,老去无诗奈若何。

  • 《浣溪沙(和前韵)》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迁客不应常眊矂,使君为出小婵娟。翠鬟聊著小诗缠。

  •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主

  • 《谒金门》

    银漏滴。午夜平康巷陌。双掩兽环人语寂。余香无处觅。回首旧游踪迹。绀碧染衣犹湿。一饷沈吟谁会得。月明春店笛。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