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池馆晴还雨,绿涨溶溶。
花里游蜂。
宿粉栖香锦绣中。
玉箫声断人何处,依旧春风。
万点愁红。
乱逐烟波总向东。
曾觌(音di迪)(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三)、《西江月》(一)、《定风波》(【二】、【三】)、《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一)、《忆秦娥》(五)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该词虽是一首咏燕词却通篇不着一燕字,庭院深深,杨柳阴浓,燕子双双终日呢喃,独占风光;凌空飞舞,仿佛池中点点浮萍散漫,又象风中飘扬的柳絮那样轻盈。末尾两句词人借燕子惜花表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全词画面生动,描摹传神,结构上浑然天成,不愧佳作。纯甫词结有《海野词》。
《采桑子(清明)》是宋代曾觌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情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清明时节,池塘中的宫殿在晴朗的天空下如雨水般闪烁,绿色的水面泛滥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宛如在锦绣的花间栖息。夜晚,玉箫的声音渐渐消失在人群中,而春风依然吹拂。数不尽的悲伤之情在纷纷飞舞的红花中。乱七八糟地追随着烟波,总是朝着东方流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通过具体的描写,将诗人的感受与大自然的景色相融合。诗人通过清新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情感。
首句“清明池馆晴还雨,绿涨溶溶。”,通过“晴还雨”这样的形容,展现出天空的明朗和湿润,暗示了清明时节常有阵雨,增加了节令感。接着“绿涨溶溶”,将水面的绿色描绘得如涨潮般生动。整句把池塘的景色描绘得鲜活清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第二句“花里游蜂。宿粉栖香锦绣中。”,通过“花里游蜂”表现出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生动景象,形容了春天的活力。而“宿粉栖香”则表现了蜜蜂在花朵上停歇、采蜜,强调了春天花香的浓郁。
接下来的两句“玉箫声断人何处,依旧春风。万点愁红。”,通过“玉箫声断”表达了玉箫声音逐渐消散的情感,与后面的“依旧春风”形成对比,映衬出诗人对玉箫声的怀念。而“万点愁红”则将悲伤之情与花朵的红色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最后两句“乱逐烟波总向东。”,通过“乱逐烟波”生动地描绘了飘扬的红花在水波中随风飘舞的景象,而“总向东”则表现了红花随风向东流去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流转和变迁。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幅清新而多情的画面,让人在阅读时不仅感受到了美景,还能体味到诗人对于春天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蹈海沈江合比踪,子阳蛙坎可能容。自闻门外韩擒虎,岂乏云间陆士龙。信矣百年谁不死,哀哉三子亦相从。烂为井底泥无恨,肯顾区区马鬣封。
拄杖相寻访夕阳,诗肩独耸到昏黄。白苹洲上西风起,黄叶声中秋意长。
栏干十二绕层楼。珠帘卷素秋。当年尊酒屡迟留。识公惟白鸥。才得趣,又成愁。情钟我辈流。买山同隐肯来不。遥怜笑点头。
牛头定何向,牛尾定何指。我不炙汝心,我不穿汝鼻。如何不许见全牛?雾隐云藏若相避。行行上牛背,上下三十里。一雨生新泥,寸步不自致。胡不去作牵牛星,渴饮银河天上水。胡不去作帝藉牛,天田春风牵黛耜。却来蛮村天尽头,塞路长遣行人愁。夕阳芳草只依旧,瘦牛何苦年年瘦。
痛饮忘形处,清谈得意时。为怜非恶客,还看出新诗。交道真难合,人情岂易知。林泉他日约,杖屦且相随。
碧落远澄澄,青山路可升。身轻疑易蹋,步独觉难凭。逦迤排将近,回翔势渐登。上宁愁屈曲,高更喜超腾。江树遥分蔼,山岚宛若凝。赤城容许到,敢惮百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