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庵非小亦非大,堪笑石送空捏怪。
不知法界邓此庵,强谓此庵含法界。
而今欲识住庵人,万象这中独露身。
妙喜为写此庵榜,要与太虚近邻。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蔡知县小庵》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座庵宇既不大也不小,看似石头堆砌而成的空幻之物。不知道佛法的界限是否存在于这座庵宇之中,勉强称之为含有佛法的界限。如今想要认识住在庵中的人,千万种形象中只有他独自显露身影。妙喜为了写下这座庵宇的榜文,一定要与太虚接近相邻。
诗意和赏析:
《蔡知县小庵》是一首描述庵宇的诗词,通过庵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佛法和修行的思考。庵宇既不大也不小,堆砌而成,给人以虚幻的感觉,似乎没有实质存在。作者对庵宇是否包含佛法的界限表示疑惑,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无边无际。在这样的庵宇中,住着一个神秘的人物,与众不同,独自显露身影。这种独特的存在与众生万象相比,显得格外特别。最后,作者提到妙喜为了写下这座庵宇的榜文,要与太虚接近相邻,表达了对于修行者的追求,希望与高人为邻,以获得更深的修行体验。
这首诗词通过对庵宇和修行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法和修行的思考和追求。庵宇的形象虚幻而特殊,象征着佛法的无边无际和修行者的独特存在。作者对佛法界限的疑惑,反映了对于佛法智慧的探索和领悟的渴望。同时,通过希望与太虚为邻,作者表达了对于修行者的敬仰和追随的愿望。整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展现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向来从宦郑公乡,每遇清游坐有光。江上凭栏天一色,湖边舣棹木千章。眼前景物俱堪赋,心著家山独未忘。归到小西湖更好,观鱼何必远如棠。
国有非常宠,家承异姓勋。背恩惭皎日,不义若浮云。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鸠性爱雨花爱晴,同倚东风不同情。春光三月浓于酒,双鸠醉寐不复鸣。双鸠不鸣花相语,无令鸠醒叫天雨。
高堂别馆连湘渚,长向春光开万户。荆王去去不复来,宫中美人自歌舞。
晴天杨柳丝千绪,淡月梨花玉一庭。又是东风去时节,数声啼鸟不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