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来霜露後,更觉天宇净。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残句:日来霜露后》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日来霜露后,更觉天宇净。
诗意:
这句诗通过描述霜露过后的清晨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纯净、清澈之美的感受。霜露的洗礼使得天空更加明净,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霜露后的清晨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清新、纯净之美的赞美之情。作者以日来霜露后为切入点,展示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们的感知和情绪的影响。霜露的降临使得天宇更加净化,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净化和清明。这种景象的描绘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引发出对自然之美的共鸣和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这首残句虽然短小,却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对纯净、清澈之美的感受。它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自然、崇尚清新的审美追求,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清净、纯洁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词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考和珍惜。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乱鸦飞鹭势纵横,对面机心岂易萌。一著错时都是错,宁无冷眼看输赢。
甘苦炎凉已遍经,少年磨洗晚年成。脚行险处人都错,心放宽时事自明。阅世兴衰天有眼,随时消长水无情。一身收拾归绳墨。才动千条万绪生。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澹荡春光物象饶,一枝琼艳不胜娇。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星天渡鹊桥。
甲子周天事好还,关河响动剑光寒。秦川草木多如荠,时倚楼阑直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