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邑凡才日抗尘,早年闻道晚因循。
脑能充溢无华发,心得休闲不老身。
种种已惭为客子,悠悠更愧作官人。
吾言可复终归去,何处桃源可问津。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惭愧》是一首宋代晁说之的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惭愧之情,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归宿。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神邑凡才日抗尘,
早年闻道晚因循。
脑能充溢无华发,
心得休闲不老身。
种种已惭为客子,
悠悠更愧作官人。
吾言可复终归去,
何处桃源可问津。
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作者对自己的惭愧感展开。首先,作者自称为"神邑凡才",意指自己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才华却平凡不足以抵挡尘世的诱惑。其次,作者反思自己年少时听闻了道理,却迟迟未能行动,一直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然而,作者认为自己的头脑仍然充满了无华的智慧,内心的体悟使他能够心灵得到休闲,不受岁月的侵蚀。
接下来,作者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人的惭愧之情。他感到自己种种行为已经辜负了作为客人的身份,更加愧疚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官员也没有做到更好。最后,作者表示自己的言辞或许可以再次回到最初的归宿,但他却不知道何处才能找到理想中的桃源,也就是心灵的净土。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满和惭愧之情,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归宿的问题。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追求。
日午空斋带睡痕,水蔬山药荐盘飧。林乌信我无机事,长到而今下石盆。
花蒙一顾重长安,从此时人洗眼看。留艳徘徊供燕席,飞香迤逦上貂冠。露苞含晓宜三嗅,风朵摇春似七盘。便好移归东阁种,免教来岁隔栏干。
多事春风,年年绿遍江南草。罗裙色好。莫把相如恼。梦入瑶台,搔背麻姑爪。还惊觉。杜鹃啼早。一夜相思老。
刺竹芭蕉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存。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科夜打门。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诞当五月命于天,齐户风谣恐未然。若使当时真不举,吾门安得客三千。
帝遣银潢一派来,日长春老起风雷。谁知年少贵公子,俨若儒先老秀才。共作师门汤饼客,早期庭下彩衣莱。明朝又上柯山去,更问长生要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