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桃花下美人过。
寒泉未必能胜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藏春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朱阁前头露井多,
碧桃花下美人过。
寒泉未必能胜此,
奈有银瓶素绠何。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景。诗人描述了朱色阁楼前有许多露水的井,碧桃树下有美丽的女子经过。诗人认为即使是寒冷的泉水也比不上这美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美景只是短暂存在。
赏析:
《藏春坞》是苏轼的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短暂美好事物的感慨和遗憾。
首句“朱阁前头露井多”,以朱色阁楼为背景,描述了阁楼前有很多露水的井,映衬出春天晨曦时露水的美丽。这里的“露井多”也可以理解为多处有露水的井。
接着,诗人写道“碧桃花下美人过”,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从碧桃树下经过的场景。春天的美景与人的美貌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然后,诗人用“寒泉未必能胜此”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认为即使是清冷的泉水也比不上这样的美景。这里的“寒泉”可以理解为寒冷清澈的泉水,与前文的“露井多”形成了对比。
最后一句“奈有银瓶素绠何”,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短暂存在的遗憾。银瓶和素绠都是古代富贵、华丽的象征,诗人用它们来形容美景的短暂和珍贵。诗人通过这句话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人们无法永久地享受它们。
整首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感慨和无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命瞬息即逝的思考。
鸮室徒劳甚,鸠居奈拙何。田园空岁晚,梅柳得春多。径合思除蔓,墉高许附萝。呼儿净扫地,恐有故人过。
洛阳云树郁崔嵬,落日行人首重回。山势忽从平野断,河声偏傍故宫哀。《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惆怅青槐旧时路,年年无数野棠开。
奉济传芳久,当年折柳情。来赓工部句,去作锦官行。诗妙将安倣,吾衰及此荣。草堂修旧否,得见慰平生。
嶓冢山头是汉源,故祠寂寞掩朱门。击鲜藉草无穷乐,送老那知江上村。
融风何事入神州,一扫天衢万百楼。莫为朱门夸炙手,又令赤子叹焦头。诗人幸有湖山在,壮士能为富贵谋。世事可惊言不尽,得休休处便休休。
风色幸顺逢小雨,小雨冥蒙细如缕。矶上积得雪片坚,雨暗烟沈无所睹。无边无岸江气埋,谁将混沌为胞胎。送愁急取孤樽开,诗思不知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