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禅代荀文若,目识奸雄许子将。
身苟未亡终篡汉,不知何德比文王。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曹操》是宋代诗人于石所创作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心非禅代荀文若,
目识奸雄许子将。
身苟未亡终篡汉,
不知何德比文王。
诗意:
这首诗词以曹操为主题,描绘了曹操的形象和事迹。诗人通过对曹操的评述,表达了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和思考。诗中提到曹操心志超越了荀文若,眼光看穿了许子将的奸诈。曹操虽然未能在世时称帝,但最终篡夺了汉朝的统治权。然而,诗人对曹操篡位的行为并不赞同,并质疑曹操与文王相比,究竟有何德行可比。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曹操的形象和历史地位。诗人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展现了自己对权谋之士的看法和价值观。诗中的对比和疑问,凸显了诗人对曹操篡位行为的质疑和反思,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整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曹操的复杂态度,既对其智略和雄才表示佩服,又对其篡夺汉朝的行为保持着一定的批判和质疑。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审视,诗人呈现了自己对于政治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于伟大人物与德行的衡量标准的思索。
这首诗词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融合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权谋和道德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它引发了读者对于权力、道德和伟大人物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佛炉前一柱香,神龙夭矫挂空苍。人閒祥瑞六月雨,枕上吟哦终夕凉。不待白渠纷畚锸,俄惊赤卤屹仓箱。自惭太守无功德,帝力惟知荷圣皇。
汉臣问鹏曾游地,腊祭迎猫始出林。解箨光先凝片玉,含甘珍重等兼金。
缕缕柔条不奈春,为谁憔悴把眉颦。年来江上多离别,不信垂杨管得人。
杯酒谁欤可共挥,残年心事转多违。颇闻铜柱征蛮急,孰念葵丘遏籴非。典质衣裳今已尽,留连舟楫可无归。故园堪共吾儿灌,政恐淫霖岁亦饥。
杨柳春风绿万条,凭鞍一望已魂消。当年凤集城边路,曾爱纤纤拂画桥。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