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坏声!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插秧》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中文译文:
种植密密麦苗移开稀疏的绿色地毯,
行间泛起清浅的白色纹路。
谁知道这些细细的青草,
其中却隐藏着丰收年份被破坏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插秧的场景,表达了对农业劳动的思考和对丰收的期盼。
首先,诗人描述了插秧的过程。他用“种密移疏绿毯平”一句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间按照一定的间距种植麦苗,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地毯。这里的“密密”和“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农民们有序地进行耕作的场景。
接着,诗人提到了“行间清浅縠纹生”,用“清浅”的白色纹路来形容麦苗之间的间隙。这里的“縠纹”指的是麦苗间的细小纹理,展示了细腻的描写技巧。
最后两句“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坏声!”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细细青青草”这一形象描写,表达了对农作物生长的关注与期待。然而,隐含其中的“中有丰年击坏声”,却暗示了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会破坏丰收的希望。这种对未知命运的担忧和忧虑,让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忧伤和深意。
总体而言,诗人范成大通过对插秧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业劳动和丰收的思考和期盼,并通过意外的暗示展现了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这首诗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对比,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风雨空斋诵蓼莪,今年初度客中过。人生七十寻常寿,未过还怜一半多。
省斋去国艮斋老,不独宣尼叹乏才。试数诸公有名者,庐陵那得两诚斋。
我非尘中人,素心在尘外。深谷行人稀,幽赏与心会。原畴苎苗肥,岭坞杉木大。女绩男斧斤,生理于此赖。稻畦无凶年,山泉百道溉。水满时自舂,奇哉涧边碓。惜我乏寸土,把茅不容盖。老矣徒空谈,惘惘发深慨。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九月湘江水漫流,沙边唯览月华秋。金风浦上吹黄叶,一夜纷纷满客舟。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