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巷深房忆帝州,卖花庭宇最风流。
窗纱破晓斜开扇,帘绣笼阴半上钩。
少日喜拈春在手,暮年羞戴雪盈头。
泉南寺裹潇潇雨,婉婉一声无限愁。
孙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开封(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岁。以祖荫调监,不乐弃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苏、杭最久。一榻外无长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间,公卿闻其至,皆倒屣而迎长。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老江湖间。淳祐三年客死钱塘,年六十五。与杜范、赵师秀、翁定、刘克庄等交厚。刘克庄为撰墓志铭,称其“倚声度曲,公瑾之妙。散发横笛,野王之逸。奋神起舞,越石之壮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二谓“孙季蕃老于花酒,以诗禁仅为词,皆太平时节闲人也”。《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花翁集 》一卷,注云:“ 在江湖中颇有标致,多见前辈,多闻旧事,善雅谈,长短句尤工。尝有官,弃去不仕。”又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孙花翁有好词,亦善运意,但雅正中忽有一两句市进话,可惜。”有《 花翁词 》一卷,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
《禅寂之所有卖花声出廊庑间清婉动耳》是宋代孙惟信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曲巷深房忆帝州,
卖花庭宇最风流。
窗纱破晓斜开扇,
帘绣笼阴半上钩。
少日喜拈春在手,
暮年羞戴雪盈头。
泉南寺裹潇潇雨,
婉婉一声无限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卖花的人的生活情景。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帝都的曲巷深宅,卖花庭院是最风雅的地方。清晨,窗帘的纱窗被斜斜地拉开,帘绣的花纹在半开的位置上停住。年轻的时候,诗人喜欢拈弄着春天的花朵,而如今年老,却感到羞愧,因为头上的白发如同盈满了雪。泉南寺被蒙上了潇潇细雨,一声清越的卖花声无尽地表达出思念和愁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卖花人的生活景象,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诗人通过叙述自己年轻时在帝都的曲巷深宅,以及卖花庭院的风雅之处,展现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生活的活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感到羞愧和苦恼,白发如同雪一般盈满头颅,暮年的无奈和沧桑感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中的泉南寺被细雨所裹,婉转的卖花声传来,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丝愁苦和思念之情。这一声卖花声,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生活的写照,也可以理解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变迁的感慨。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生活的活力,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抒发了年老时的羞愧和苦恼,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孙惟信独特的艺术才华。
牙齿欲落何足惜,烂鬻藜羹自堪食。屋穿不害气吐虹,客至从惊瘦如腊。天公镌汝亦已至,春风裂面雪三尺。浊醪倾罢仰屋歌,尚友孙伴与徐积。
伤心客里子规啼,自笑情怀更小儿。短策强随杨柳去,归来却喜燕衔泥。
雪峰辊扑,睦州担板。展尽神通,搆和一半。那一半,戴嵩牛卧绿杨阴,韩干马嘶芳草岸。
吾闻青海外,赤水西流沙。神人生鸟翼,蓬首乱如麻。出入乘两龙,左右臂双蛇。中有不死药,奇丽更纷葩。琅玕坠珠英,玗琪散瑶华。双双相合并,文文自交加。我愿从之游,万里迹非赊。但恐非人类,寿命其奈何。
吾生所未见,自古恐亦无。秋半不肯凉,赫日炎洪炉。沸湍七里滩,触热乘畏途。坐船汗如浆,况彼牵挽夫。一樯合众力,至数十辈俱。踏竿气欲绝,沙立僵且枯。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焉得大冰盘,沾丐及此徒。侥幸据势位,极意求所误。愿回君子心,略念小人躯。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