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而云閒,水深深而月寒。
妙一点之自得,纵四辩以奚殚。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禅修者的内心境界和修行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空广袤,云漫无边;
水深浩渺,月寒清冷。
领悟微妙之点滴,自得其中乐趣;
即便纵情四方辩论,又能奚费心力。
这首诗词通过对天空、水、云和月的描绘,展现了禅修者对自然的敏感观察和内在的体验。诗人以天空苍茫、云漫无边来表达广阔无际的境界感,以深沉浩渺的水和寒冷的月来传达禅修者对内心的冷静洞察。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抓住微妙之点滴,体验到一种自得其乐的心境,表达了禅修者在静观中领悟到的微妙之处。同时,即便他们四处辩论,也不会因此耗尽心力,展示了禅修者内心的坚定和超越外在争议的境界。
这首诗词以简约的笔触和自然的意象,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禅修者的心灵境界的对应,诗人展示了禅修者在观察自然中感悟到的智慧和喜悦。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禅修者的修行心态,呈现了他们在平凡的自然中追求内心境界的力量和智慧。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