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一尺,行得一尺。
身非肉团,心如墙壁。
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
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禅修者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禅修者超脱尘世、心境宁静的境界。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是:
说得一尺,行得一尺。
身非肉团,心如墙壁。
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
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心态。诗中的第一句“说得一尺,行得一尺”表明禅修者不仅在言语上表达真理,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真理。禅修者将言行合一,通过修行达到了身心的合一状态。
接着的两句“身非肉团,心如墙壁”用比喻的方式描绘禅修者的境界。禅修者超越了身体的束缚,身体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非实体的存在,而他们的内心则像一堵坚实的墙壁一样静谧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
下面两句“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表达了禅修者的智慧和洞察力。禅修者充满智慧的目光可以照亮十方世界,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
最后两句“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强调禅修者与世界的和谐共生。禅修者在修行中达到了超脱尘俗的境界,将一切尘世事物融入自然之中,与万物平等共存。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禅修者的境界和内心状态,表达了超脱尘世、宁静自持的禅修境界。诗词的赏析在于其深邃的意境和禅修者的境界描绘,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出禅修的智慧和安宁。
凉风袅袅晚秋天,潮落双门缆客船。九陌黄尘蓬鬓底,一篱香露菊花边。故乡鲈鲙牵归思,近砌蛩声搅夜眠。不道分携成远别,几时林下细谈禅?
青青梯树林,下荫苍鲜石。幽人宴坐时,怀抱忘其迁。不见暮樵归,寒山雨中碧。
不爱征西入幕宾,只图抽得最闲身。备无崖岸胸怀白,洞见中边德行淳。但用至诚裨府主,不将高论诧时人。如今献纳须公可,若是朱云却未仁。
光阴迅速,暑往寒来,俄然又报新年。物换形移,都被暗里催残。谁省人人越旧,改青春、皓发苍颜。误虚过了,似落花飞絮,逝水无边。若也回光返照,运灵枢一撞,击碎双关。耀海玄珠,煌焰接昆山。宝性因明贯体,换凡躯、养就仙丹。玉辰显,向中天游奕,物外け然。
可祖齐腰立雪,长庆坐破蒲团。一人铁壁觑要透,一人沧海沥须乾。铁壁透,沧海乾,出礼三拜依位立,卷起帘来天下宽。堪悲堪笑,何易何难。信道梅花香扑鼻,须是彻骨一番寒。
湘流不尽恨,楚客赋离骚。世已殊于古,君奚罕所遭。羁怀便酒圣,野兴挟诗豪。醉里抬诗眼,山空月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