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有句兮祖祖相传,心心无住兮灵灵自然。
石蕴玉而辉山,渊含珠而媚川。
千亿门开弥勒弹,三十年用俱胝禅。
一乘底事,百草头边。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内心静默和自然觉悟的境界。
诗词中的“默默有句兮祖祖相传,心心无住兮灵灵自然”描绘了禅修者的内心状态。禅修者在默默中体悟禅宗的教义,这种教义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他们心无所住,不受外在世界的扰乱,内心自然而静谧。
诗中的“石蕴玉而辉山,渊含珠而媚川”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禅修者内心的宝贵和与大自然的融合。石头蕴藏着宝玉般的光辉,山峦在其间闪耀;深渊中蕴含珍珠,使整个川流变得妩媚动人。这种描写传达出禅修者内心的宝贵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诗中提到“千亿门开弥勒弹,三十年用俱胝禅”,表达了禅修者通往觉悟之门的开放。弥勒指的是佛教中的未来佛,禅修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用心去领悟禅宗的智慧。他们在修行的三十年中,通过自我超越和内心的觉醒,实现了禅修的目的。
最后两句“一乘底事,百草头边”则表达了禅修者对于一乘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一乘佛法强调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禅修者在修行中悟到了这个道理,他们跨越了物质世界的表象,超越了种种烦恼,与百草共同生长。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禅修者内心的宁静、内在的觉悟和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禅修者通过长期的修行和默默的体悟,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这首诗词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醒,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寒风细雨未晴天,密似轻尘薄似烟。一室独吟图史乱,四邻高会绮罗鲜。雁飞斜柱弦随指,蟹芦新螯酒满船。自笑不歌仍不饮,昏昏只解枕肱眠。
倚杖钩帘两水间,晴光飞影上雕栏。帆催画鷁抟风去,雪吐铦锋作剑攒。平野烟浮迷远目,晚溪潮涨失前滩。骑鲸一往扶桑近,休问人间行路难。
林中独坐欲中宵,落叶纷纷触坏袍。月影渐移蛩韵急,露华初上鹤声高。四时催老秋偏感,万事萦心夜更劳。犹赖清风知我意,频吹庭竹助萧骚。
虞获子鹿,畜之城陬。园有美草,池有清流。但见蹶蹶,亦闻呦呦。谁知其思,岩谷云游。
今夕是何年,故人相遇。快着银杯泻春露。高阳旧友,要听一声金缕。行云留不去、惊如许。凤*微吟,珠绳低度。夜半银屏恍私语。夜花零乱,掩尽六朝琼树。明朝南浦道、伤平楚。
追欢逐乐少闲时,补贴平生得事迟。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