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默而耀,至虚而灵。
我亡黑白,谁为丹青。
一上噗落机纽,万缘分化形。
月下水而明洁,云出岫而轻盈。
善应无方果如此,这回随处立门庭。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深默而耀,至虚而灵。
我亡黑白,谁为丹青。
一上噗落机纽,万缘分化形。
月下水而明洁,云出岫而轻盈。
善应无方果如此,这回随处立门庭。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和禅修者的境界。作者通过对自身境界的描绘,展示了禅宗追求的深邃、虚无和灵动的境界。他认识到个体的身份在虚妄世界中是无常的,无论是黑还是白,都只是表象,无法捕捉真实的本质。作者进一步表达了万物皆为因缘所生,万缘皆为化形的观点,强调了世界的无常和变化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首句"深默而耀,至虚而灵",描述了修行者在深沉寂静中闪耀着内在的光芒,达到至虚的境界后,灵性得以显现。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亡黑白,谁为丹青",暗示了世界的本质无法被任何艺术形式所捕捉,只有通过修行者内心的觉悟才能体验到。
接下来的两句"一上噗落机纽,万缘分化形",表达了一种万物因缘相生、相互影响的观念。月下的水明澈而洁净,山岭间的云轻盈而飘逸,都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最后一句"善应无方果如此,这回随处立门庭",强调了禅修者对于世界的应对无需特定的方式,只要能够随机应变、立足于当下,就能在任何地方体验禅宗的门庭。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禅宗的境界和修行者的觉悟。通过对虚妄世界的剖析和对于因缘关系的认识,作者呈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并表达了修行者在当下体验禅意的重要性。
古砖出唐井,豫识国师名。於此坐禅处,喝回流水声。如何神晏塔,移作李纲茔。见说山中石,不平空自鸣。
齐郎好诗风调清,语中有骨自老成。愈镵愈出当有名,朅来宣城盖为倾。文章不如金满籯,我昔曾力今乃惩。少年平步取公卿,安用学此误平生。
红叶当*,朝来拨土红芽秀。画阑晴书。凭暖佳人袖。一粒丹砂,谁点仙根透。从今后。为渠酿酒。去作花闲友。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别后相逢各问年,依然缘发对华颠。间云独占半间住,伴客那无一榻眠。酒为愁多全欠力,诗因料少未成联。却怜壁上留题句,时有间情到月边。
谁言白首意低摧,老子逢春亦乐哉!犁畔方吹社公雨,垄头又转阿香雷。睡余支枕听莺语,醉里题窗记燕来。更有山家堪喜事,吾孙上树欲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