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清虚,十分明白。
借兮是功,转兮非色。
天盖地擎兮体之有余,雷轰电掣兮用之不测,情未生时如何隔。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正觉。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心灵纯净,洞悉万象。
行善行功,不为外貌所欺惑。
天地之间,无所不能;
雷电之间,无所预测。
情感未生之时,如何能有隔阂。
诗词通过描绘禅修者的境界表达了深奥的哲理和人生观。禅人并化主,意指禅修者与大宇宙的主宰融合为一,达到了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中提到禅修者心灵纯净,能够洞悉万象,意味着通过禅修的修行,禅人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诗中强调禅修者的行善行功不被外貌所欺惑,强调修行的实质在于内心的修炼,而非外在的形象或功利。禅人在修行过程中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和追求,能够超越天地之间的限制,以及雷电的无法预测性,表达了修行者具备超越尘世的力量和智慧。
最后一句"情未生时如何隔",表达了禅修者超越时空和情感的境界。情感之隔指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超越了个体的情感,达到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境地,能够体悟到情感产生之前的纯净状态。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意义,表达了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力量。它呈现了禅宗的思想核心,即透过禅修实践,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心灵的纯净和洞悉。这首诗词以简约的词句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引发读者对禅修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风清日晚溪桥路。绿暗摇残雨。闲亭小立望溪山。画出明湖深秀、水云间。漫郎疏懒非真吏。欲去无深计。功名英隽满凌烟。省事应须速上、五湖船。
七百里山界,飞沙与乱云。虏骑择虚至,戍兵常忌分。啸聚类宿鸟,奔败如惊麕。难稽守边法,应敌若丝棼。
樟源岭下炼丹井,建德道间仙女泉。埋没只今谁汲引,信知名字托人贤。
南北东西俱我乡,聊从地主借绳床。诸公共得何侯力,远方新抄陆氏方。老去事多藜杖在,夜来秋到叶声长。蓬莱可托无因至,试觅人间千仞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