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老癯,须发雪敷。
体明千劫眼,性静万机枢。
变通自古门门活,伎俩而今恰恰无。
一指头禅随处用,拈来百草俱胝俱。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描绘了禅宗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其超越尘世的境界和智慧。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禅宗修行者,化主写真求赞。
年老身形憔悴,须发如雪洒满。
眼明洞察千劫变,心静操纵万机关。
变通之道自古存,如今伎俩却无端。
一指头禅处处灵活,摘取百草皆成丹。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宗修行者的描写,展示了他们超然世俗的状态。作者以老朽的形象描绘禅宗修行者,他们的须发如同洒满了白雪,表达了岁月的沉淀和修行的艰辛。然而,尽管年老体衰,他们的眼睛却透过千劫的变迁,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他们的心境宁静,能够驾驭万物的运行规律。
诗词中提到了变通之道,指出这种智慧在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但现在的世人却不再懂得运用。禅宗修行者通过一指头禅的修行方法,可以在任何时刻灵活应用,像采摘百草一样轻松得到成果,展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境界。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宗修行者的描绘,表达了超越尘世的境界和智慧的价值。作者借助禅修的形象,强调了变通智慧的珍贵性,并对当今社会的追求功利、缺乏智慧的现象进行了隐晦的批判。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精神风貌,引发人们对于内心静谧与智慧的思考。
蓟北风烟空汉月,湘南云水半蛮边。寒为旅雁暖还去,秦越离家可十年。
万壑松声撼翠微,夜寒风露湿人衣。山翁踏月巡幽径,竹裹笼开鹤未归。
灵岳占佳气,琳宫閟宝衣。应祈符圣历,锡号焕皇扉。日月尧同数,讴歌启与归。伤心五云去,不见六龙飞。
好学今康鼎,施家古计研。旌麾更楚粤,翰墨过幽燕。晚厌三刀梦,归开九秩年。生荣没无憾,五福定谁先。
春从水际生,白石映浅濑。一舟何自横,玄寄倏与会。今日是何朝,亦恐鱼鸟怪。晓暾破宿雨,换岁无此快。柁工貌闲暇,一篙有三昧。夷犹我无心,上下听汝辈。断崖舂涛波。千古意不改。中流浸玻璃,绿净吾苦爱。林深故疎密,山远自明晦。隔江见人家,短篱护畦菜。蓑笠弄晚色,真乐
中年畏病杯行浅,晚岁修真食禁多。谢客杜门殊省事,一盂香饭养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