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老身,丛林陈人。
发毛已雪,鼻气犹春。
平等应缘也心心佛佛,自然说法也刹刹尘尘。
回途复妙,弄假像真。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修者的境界,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和境界体验。
译文:
在云水间,一位年迈的禅修者,
长年居住在茂密的丛林中。
他的头发已经变得如雪一般洁白,
而他的气息却依然充满了春天的活力。
他平等对待一切缘起的事物,
他的心灵充满了佛法的智慧,
他自然而然地表达着佛陀的教诲,
以及纷扰尘世的变幻无常。
他在修行的道路上经历了回归与转化,
他巧妙地将虚幻与真实融合在一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禅修者的形象为主线,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境界。禅修者在云水之间,远离尘嚣,选择了安静的丛林作为修行的场所。他的头发已经变白,显示了他年迈的身体,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体现了禅修者在修行中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喜悦。
诗中提到禅修者平等对待一切缘起的事物,这是禅宗重要的思想之一。禅修者超越了世俗的差别和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现象,体现了禅宗强调的普遍悲悯和无私爱心。
诗中还提到禅修者自然而然地表达佛陀的教诲,以及尘世的变幻。这表明禅修者在修行中体验到了佛法的智慧,并能够以超越世俗的眼光看待尘世的无常和虚幻。
诗的最后,通过回归与转化的修行过程,禅修者将虚幻与真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超越了对现象的执着和二元对立的观念,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地。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修者的形象和境界,以及表达禅宗的思想和修行境界,展示了禅宗对人生、世界和自我的独特见解,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审美价值。
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_。
大儿九龄色清彻,骅骝作驹已汗血。小儿五岁气食牛,冰壶玉衡悬清秋。罢琴惆怅月照席,人生有情泪沾臆。离别不堪无限意,更为后会知何地。酒肉如山又一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凤城楼阁蔼春风,湖水绿平桥影红。蛱蝶倚花香梦暖,管弦声断夕阳中。
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事纷纷任是非。却为游山置行李,渔家船舫道家衣。
瘦马倦行役,斜阳劝著鞭。野桥寒树亚,山店暮云连。退鹢风虽急,攀龙志已坚。路人休莫笑,百里有时贤。
高树风多,吹尔巢落。深蒿叶暖,宜尔依泊。莫近鸮类,蛛网亦恶。饮野田之清水,食野田之黄粟。深花中睡,ej土里浴。如此即全胜啄太仓之谷,而更穿人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