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野鹤骨癯,涧松皮粗。
一身闲而云行林壑,两眼冷而秋入江湖。
智到无而有,理极有而无。
齐物蝶翻昼梦,随机蜂理华须。
开口也著合也著,风铃发响谷随呼。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首诗词出自宋代禅宗高僧释正觉之手笔。诗中描绘了一位禅修者的形象,以及他在禅修中所体悟到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禅修者的骨骼瘦削,涧边松树皮粗糙。
身形自在如云飘荡于林谷之间,
双眼冷静如秋水注入江湖。
智慧达到无有,理念极致有无。
蝴蝶随机翻飞于白昼之梦,
蜜蜂自然顺应花朵的律动。
开口闭口都是自然之道,
风铃发出声响谷中随之呼应。

诗意:
这首诗词以禅修者为主角,展示了他达到的境界和对自然的深入感悟。禅修者以骨瘦形象表现出他修行的苦行和超脱尘世的态度。他自由自在地行走于山林之间,眼神冷静如秋水,表明他对外在世界的冷静和超越。他的智慧已经超越了有与无的对立,理念达到了无有的境地。蝴蝶与蜜蜂的描写表现了禅修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自然而然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行动,达到了顺应自然的境界。禅修者开口闭口都是自然之道的流露,他的存在如同风铃的声音,与谷中的回响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修者境界的描绘,表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与境界。禅修者以骨瘦的形象展示了他对世俗欲望的超越,达到了身心的自由和解脱。他行走于林谷之间,表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了禅宗强调的观照当下的态度。诗中所言的"智到无而有,理极有而无"表明了禅修者达到了超越对立的智慧境界,超越了思维的限制,寻求内心的真实与平衡。蝴蝶与蜜蜂的形象描写,表达了禅修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他们随机地行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展示了禅修者顺应自然的态度。禅修者的存在如同风铃的声音,表明他自然而然地和谐共生于世界之间。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禅修者的境界与思想,通过对禅修者形象的描绘,展示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与禅修境界。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禅宗的超越与解脱的思想,体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智慧与境界的辩证关系。

  • 《怀王道士》

    宣城王道士,爱着芰荷衣。一自清江别,三年白雁飞。酒徒随处有,沽客向来希最忆青城夜,狂歌不肯归。

  • 《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

    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

  • 《双头莲》

    触目庭台,当岁晚凋残,恁时方见。琼英细蕊,似美玉碾就,轻冰裁翦。暗想蜂蝶不知,有清香为援。深疑是,傅粉酡颜,何殊寿阳妆面。惟恐易落难留,仗何人巧把,名词褒羡。狂风横雨,枉堕落、细蕊纷纷千片。异日结实成阴,托称殊非浅。调鼎鼐,试作和羹,佳名方显。

  • 《由真隐至枕峰寺》

    南国清秋杪,长林翠霭重。嬾黄千顷稻,深碧万株榕。峡水风前急,方山雨后浓。征鞍何所憩,萧寺枕孤峰。

  • 《豫章行》

    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一见尘波阻。临途引征思。双剑爱匣同。孤鸾悲影异。宴言诚易纂。清歌信难嗣。卧闻夕钟急。坐阅朝光亟。往欢坠壮心。来戚满衰志。殂芳无再馥。沦灰定还炽。夏台尚可忘。荣辱亦奚事。愧微旷士节。徒感鄙生饵。劳哉纳辰和。地远托声寄。

  • 《寄朱锡珪》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