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此微紫,眸子深青。
默臻阃奥,妙得门庭。
彻见二仪成一体,明知万像不他形。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宗高僧释正觉的作品。这首诗词以禅宗的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对禅境的领悟和对真实本质的探索。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面对这微微紫色,眼眸深邃青蓝。
默默参悟深奥之理,巧妙领悟宇宙门庭。
洞悉两仪融为一体,明白万象无他形。
这首诗词的诗意非常深远,充满禅宗的智慧和哲理。首先,诗中的"微紫"和"深青"可以被理解为诗人面对事物时所感知到的微妙色彩和深邃的真相。这种感知超越了表面的现象,揭示了事物背后的本质。
接着,诗人通过默默参悟,静心思考,探寻宇宙的奥秘。他在禅修的过程中,领悟到宇宙的门庭,也就是宇宙的大门。这里的"门庭"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原理和规律。通过领悟这些规律,诗人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洞悉。
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于"两仪成一体"的理解。这里的"两仪"指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诗人认识到阴阳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这种理解下,他认为万象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万物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没有固定的形式。
这首诗词通过禅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本质的追求和领悟。它揭示了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整首诗以禅修的境界和智慧为主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戚戚秋风飐旐旌,送车千辆咽佳城。令妻寿母名兼美,孝子慈孙礼备成。望士有诗歌绋綍,梵坊无侣献铙钲。更惭朴语书铭石,万一幽光久更明。
浑浑旧水无新意,漫漫黄尘涴白鸥。安得江湖忽当眼,卧听禽语信船流。
重阳嘉节兴尤深。胜赏一登临。天阔水清山秀,霜叶坠疏林。增雅趣,助微吟。息尘襟。壶觞满泛,清韵重弹,谁是知音。
碧甲红芽物象新,天声震耀仰尧仁。只应露布来非晚,移跸中原烂漫春。
坤兴厚载,黄裳元吉。宅中居正,含章抱质。分王四季,其功靡秩。育此群生,首兹六律。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